第83章 资本(1 / 2)

“统计当地收入,和官署一道收缴赋税,在当地管辖常平仓。”

曹介停顿了一下道:

“再就是按照前几年产量,定下官方粮价,不过现在,这项职能被废弃了。”

“为何?”

许尘立马问道:

“为何废弃?”

这最后一项政策,都和许尘猜想的贸易保护完全一致了。

“因为会与民争利。”

曹介认真道:

“陛下,官署每年收缴赋税,田产税缴纳粮食,但丁口税却要缴纳钱币,官署定下的价格往往过低,收税却不会迟缓,反而逼迫百姓贱卖。”

“所以,是按照商贾定价来?”

许尘冷笑一声:

“商贾就不会和官署联手,就不会与民争利?”

曹介沉默了一会儿道:

“陛下担忧的问题犹在,不过引入商贾,至少比官署的定价要稍微高一些。”

“朕知道了,下去吧。”

许尘挥挥手。

所以,关键还是在人!

皇权不下乡的这个年代,九成九的农民,一辈子都没去过县城,就在家里的一亩三分地上面打转。

对于粮价的认知,也就和往年的相比较。

没有深入基层的人愿意办事,许尘设想的美好政策,根本就落实不下去。

南越的粮食为什么没进来?”

许尘问道。

南越尺布斗米的生意,应该很有赚头,而且还能带来大量粮食。

“禁海。”

长公主回答的言简意赅。

“也禁海?”

许尘诧异道:

“为什么禁海,因为倭寇?”

长公主摇头表示不知道。

“你说!”

许尘指着计南道。

“禁海不仅仅是因为倭寇。”

计南神色有些为难道:

“本朝建立的时候并没有禁海,但随着海贸兴起,当地的大户,尤其是沿海将领赚取了大量财富,他们开始在海外豢养私兵,所以才……”

许尘摇头失笑:

“是怕这些人坐大,然后回身捅自己一刀?”

计南尴尬点头:

“有这个原因。”

“那现在就彻底不下海了?”

许尘继续问道。

“齐鲁往高丽的海贸是正常的。”

计南道:

“高丽是属国,但南方下海,基本禁绝了。”

许尘点头。

粮价贸易保护这一点,看来很长一段时间之内,许尘都做不成了。

他没人手!

没有贸易保护,就无法刺激国内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老百姓那些地,缴税之后能养活自己,就谢天谢地了。

大户连阡

陌的土地,谁知道种的是什么。

所以,只能从外海购买粮食。

许尘召见了那位老皇姑和她的儿子张方,直接朝两人宣布了旨意。

然后,立马就遭到了那位老皇姑的拒绝。

“陛下……”

老太太拄着拐杖,颤颤巍巍,要给许尘跪拜。

许尘一个眼色,长公主连忙上前搀扶住。

老太太拄着拐杖低着头道:

“陛下心意是好的,但南越的粮食运送进来,也只能卖到东南或者江南,而这两地素来不缺粮食,南越的粮食进来,反而会让本地的粮价下跌,最后让当地百姓失去活路。”

“江右便是靠近江南,粮价一直很低,所以江右溺婴风俗,已然绵延数百年,陛下让南越的百姓进入东南江南,粮价再降,怕是不止江右溺婴,便是东南江南,溺婴也会源源不断。”

江右便是江西,这地方文华盛极千年,但伴随着文华兴盛起来的,还有溺婴文化。

不分男女,一视同仁,统统溺死!

因为完全养不起!

吃食也就算了,主要是丁口税,也就是人头税。

按理说,西北都能交的起丁口税,江右怎么交不起呢?

问题就在文华兴盛上面。

兴盛的文华,造就了

无数的士大夫家族。

而士大夫家族,是不用缴税的!

这些家族田连阡陌,人口在一直增长,是统计到整个江右编户的。

最后的总税额,按照总编户征收。

士大夫不缴税,多出来的,便要平摊到百姓身上。

以至于江右百姓没享受到文华带来的好处,反而给士大夫家族多背了好多丁口田产税,平均下来,每个人的税额能达到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