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1章 郭嘉的计策果然奇险(1 / 2)

长安未央宫,曹操在得知袁绍病逝后,第一时间就召集了满朝文武。

整个未央宫朝会的大殿上,魏国有头有脸的人几乎都到齐了。

实在是这个消息太过震撼,毕竟是三国鼎立后,第一位去世的君王。

而且谁都知道,袁绍没有立太子。

自古以来,储君未立,那么接下来的帝位之争就格外残酷。

并且袁绍的三个儿子,都是志大才疏之辈,这三人争斗,必会空耗赵国国力,给他人可乘之机。

而现在,近水楼台先得月,最有机会吞并赵国的,自然就是和赵国接壤的魏国!

大殿上,曹操的目光主要集中在殿内为首的那几个人,荀彧、郭嘉、荀攸、程昱,这四位长期辅佐他的谋士身上。

“众爱卿,袁绍病逝,赵国必乱。”

“然南方刘备势头强劲,国力愈发强盛,若朕对赵国用兵之时,刘备从后方掣肘,到时候极有可能让我军陷入两面作战的窘境。”

“对此,不知众爱卿可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案?”

曹操起了个头,先明确了方向。

那就是打肯定是要打的,但是打赵国的时候,不能不提防汉国,所以现在朝会的目的,是商量出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

这么高难度的事情,众人的目光同样下意识看向了最前方,那四位顶级谋士的身上。

曹操在大殿上话音刚落,荀彧首先开口,语气沉稳且带有深思熟虑的意味:“陛下所虑极是,汉国如今实力不容小觑,若我们贸然出兵赵国,确有可能被其乘虚而入。”

“为此,我认为应该给汉国找点事情做,使汉国无暇顾及赵国之事。”

“具体而言,我认为,我们可以向刘备表示愿意与之结盟,双方开放贸易,甚至不惜出售战马,借此分散他的注意力。”

程昱闻言,微微一笑,补充道:“文若之言言之有理,老夫深表赞同。”

“不过老夫以为,在结盟之外,还应设法扰乱汉国内部。”

“刘备麾下虽有贤臣良将,但其根基尚浅,从夺取荆州,到如今立国,其实时间并不长久。”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其麾下分别有元从系,荆州系,江东系,甚至益州系士人,倘若能利用一些反间之计,使其内部分裂,亦可削弱其战力。”

“老夫认为,可派密探卒汉国内部,制造刘备麾下各派系之间的猜疑,激发他们之间的矛盾。”

荀攸点头附和,接着说道:“我亦赞同二位所言。”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当提防,若汉国真有异动,我军还需早作准备。”

“我建议,可在边境险要处多设伏兵,若赵国大乱,我军北伐之际,汉国北上骚扰。”

“那时,我们便可出其不意予以伏击,挫其锋芒。”

“当然,这么做对我魏国而言颇有压力,不过万幸一点是,此前由仲达带回的火药配方,如今已经找到了合适的配比,配合火药防守,定能让汉国无法突破我军防御。”

很快,曹操麾下的三大谋士都发表了各自的意见,曹操听得也是连连点头。

不得不说,三人所言,皆是他心中所想。

只是他听完后,总觉得有哪里不对劲,直到他看到郭嘉还没有发表意见,并且郭嘉眉宇间隐隐有不认同的韵味。

最终,曹操的目光落在了一直未发言的郭嘉身上,声音中带着几分期待和询问:“奉孝,说说你的想法?”

被曹操钦点,不少人朝郭嘉投去了羡慕的眼光。

郭嘉轻轻敲击着自己的玉笏,稍作沉吟,然后缓缓开口,声音中带着一丝锋芒毕露的锐气:“陛下,诸位,嘉以为,与其被动防御,担心我军北伐时遭到汉国的袭扰,不如主动出击,进攻汉国,将主动权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此言一出,偌大的朝堂上,针落可闻。

不得不说,郭嘉的思维还真是不同于常人,没有人想过,袁绍新丧的情况下,不趁机去攻伐赵国,反而去打日益强盛的汉国。

这……

不得不说,众人之所以安静,是因为被震惊住了。

就连曹操也不例外,他都觉得,郭嘉说的话太过匪夷所思。

但是他了解郭嘉,他知道郭嘉既然说出来了,就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并且是有原因的。

因此,曹操定了定神,缓缓问道:“奉孝细细说来,为何要主动出击?”

郭嘉微微一笑,他知道曹操其实心动了。

顿了顿,郭嘉沉声道:“袁绍新丧,赵国震动,袁绍三子早晚必将反目成仇。”

“但是!”

“他们会现在就反目吗?显然不会!”

“并且若我们伐赵,他们三人甚至有可能结为同盟,先举赵国之力与我方抗衡,若当真如此,到时候不就成了为刘备做嫁衣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