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四民与科举!(1 / 3)

转瞬间,朱元璋的笑容就凝固在了脸上。

他静静的看着苏闲,只觉得自己刚才是不是高兴太早了,这小子刚才还在赞同自己,转眼就换个说法。

真以为他听不出来?

此刻暖阳柔和,但朱元璋却只觉得刺眼,他索性站在阴影之下,声音也仿佛多了一抹寒意。

“百姓安居乐业,世世代代永享平安,就算只在那一个地方,又有什么不好?”

“更何况,咱为何制定四民,固化户籍?你父亲只想着让宝钞更快的流通,普及面更广。但他却没想过,之所以会如此的根源!”

“你还太小,只知道书本上所谓的先贤大义。但纸面上的空谈,只会误国误民。等你长大一些,就出去看看,这大明江山,这底下的百姓到底是怎么样生活的。”

说到这儿,他似乎还不解气,又继续揪着苏闲的话茬道:

“什么蝼蚁?什么鸿雁?此种比喻,难道是说咱限制了他们不成?可千百年来都是如此,一家一户,在一个村落里就能世世代代的生活下去。”

“只要没有战乱波及,没有豪绅掠夺,安知这不是百姓最大的奢求?这就是咱这个皇帝,所能带给大明千万百姓的基本所需!”

苏闲听着这位皇帝掷地有声的声音,说实话,他也有些头疼。

虽然不知道,父亲为什么在当下这个时间点,突然提出四民。

但仔细思索起来,这些东西和“科举”却是紧密相连的,反正话已经说到了这个份上,苏闲也就接下去说道:

“陛下因何固定户籍?我当然知道,这可不是从书本上看的。”

“哦?”朱元璋有些讶然。

苏闲则接着说道:“首先,四民‘士农工商’并不是在大明就固化的,这是从耕种环境之初,就逐渐形成的阶层。”

“大秦制定军功爵位之前,周天子分封天下,周公旦制定礼法,分封爵位,此称贵族。何为贵族?天命所眷!”

“而最低等级的贵族,便是士!”

“这是‘士’最初的诠释。”

苏闲话锋一转,“只有贵族,才拥有完整的姓名,姓与氏,血脉与封地,将贵族血脉与礼法绑定。”

“但这些人需要百姓来供养,需要千里沃野,需要百姓耕种甚至作战。因此,耕种的百姓越多,这个国度也就越强……之后的工匠提供技艺、制造武器农具、最后的商人交易四方,繁荣市景。”

“士农工商,完全是因为一个过渡被需要的重要性,才因此而成。”

此刻,朱元璋、马皇后、朱标等人听着,这些东西并不是什么高深的知识。但当听到苏闲也能有此见解,他们还是有些惊讶。

朱元璋没有打断,因为他知道,接下来就该是自己的限定户籍了。

果然!

苏闲话锋再次一转。

“士农工商有其背景,并因此传到了现在。”

“而陛下所定的限定户籍,同样有背景,且在某种程度上,是加深了四民,将此更为固化。”

“农户、匠户、商户、乃至……军户!一旦定下,便不可改!”

朱元璋直接问道:“你且说说原因,咱为何要这么做?”

“因为元末战乱,陛下要更快的稳定!”

苏闲直言道:“好不容易终结了乱世天下,但入目所见,一片废墟,有些地方虽有千里沃野,但却无人耕种,以至于土地荒废。”

“百姓流离失所,有的躲避战乱,进入山中。有的索性落草为寇,这种景象不能继续持续下去。所以就必须要有强力手段,帮助百姓尽快安定下来,也是让大明恢复国力的一段过程。”

“而因此,制定农户、匠户、商户后,百姓也能各安其分,各司其职,不至于羡慕商人赚的多,就撂地行商。官府需要工匠时,直接从匠户里面选就是。当然,更多的百姓则是统统冲入农户。”

“陛下将各种户籍也分的很细,匠户里面也有木匠、石匠、铁匠、也能更快的识别身份。”

“至于圈定百姓,限制一地,也是为了尽快恢复土地耕种。这些年来,陛下迁移百姓的目的,也在于此。”

随着苏闲说完。

朱元璋面容陷入沉思,而马皇后则是一脸惊异。

显然他没想到,这么小的孩子,竟然真的有独到见解?

“你比你爹强!”

突然,朱元璋缓缓开口,“你能知道的事情,你爹就不知道,所以今天才给咱说那些混账话。”

“还是咱之前说的,将这番话带回去,也给那苏贵渊听听,让他安分一点。”

“还有,既然你知道,就不该说出什么蝼蚁,什么鸿雁的话?”

苏闲无奈一叹,“可陛下认为?这种限定户籍,又能持续多久?”

朱元璋刚刚缓和下去的表情,再度严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