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印度行(2 / 3)

中。
你既然都不能为大家带来利益了,那些山头林立的派系和各怀心思的部族武装凭啥要继续跟着混?
难道你凭你纳迪尔丰神俊朗、魅力出众?
所以,纳迪尔非常迫切地想要获得来自外部势力的支持和帮助,以打破自身孤立无援的局面。
更让易卜拉欣·汗嫉妒的是,该城的商贸极为繁盛,不大的城区里,大型的集市和批发市场就有七八处,商品也是种类繁多,吸引了无数的商人,交易规模更是极为惊人,比呼罗珊地区那种凋敝的商业氛围相较,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建设,城市里陆续建起一批由齐国人投资的粮食加工厂、罐头厂、酿酒厂、硫黄提炼加工厂、砖瓦厂等现代工业,为这片闭塞而又古老的大地带来了一种划时代的文明。
八年前,随着齐国-喀拉特汗国联军击破坎大哈,驱逐了吉尔扎伊人势力后,更是打通了俾路支地区和阿富汗地区之间的商贸流通渠道,更是促进了基达城的商贸繁荣,并为喀拉特汗国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贸易税收。
要是齐国人死保萨法维王朝,纳迪尔哪里还有一丝机会能席卷波斯,入主伊斯法罕,成就他的千秋伟业。
但自家人知自家事,作为纳迪尔军事集团中的核心人物,易卜拉欣·汗深知己方的最大弱点,那就是根基不深,且也未得民心,稍遇重挫,便会导致这个松散聚合的军事集团分崩离析。
否则,就凭阿富汗地区彪悍的民风和桀骜不驯的性格,如何会这般讨好齐国人?
夹在坎大哈波斯人和喀拉特汗国两大势力之间,而且地贫人瘠,哪有本钱敢跟齐国人相争。
倘若没有外部经济的支持和对外持续掠夺的对象,势必会缺少了相应的财力支持,纳迪尔军事集团也就会很快瓦解消散,无法再维持对呼罗珊地区的统治。
在这片地区,有齐国人的殖民领地,也有莫卧儿帝国、马拉塔帝国、迈索尔王国、科钦王国等地区大国,若说齐国人凭借其强大的海上力量,控制了印度沿海部分领地,易卜拉欣·汗是认为有可能的。但要是说齐国人已完全掌控整个印度地区,他觉得是不太可能的。
在喀拉特汗国境内又走了一日,便抵达了汗国的都城基达(即巴基斯坦奎达市),一座位于河谷地带的新兴城市。
毕竟,以一隅之地来对抗整個萨法维帝国,不论是从财力上来说,还是从军力上相较,纳迪尔都没有绝对把握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不过,棉花种植面积增大了,势必会大大挤压国内粮食的生产空间。另外,整个俾路支地区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水源不足,也严重限制了喀拉特汗国的农业发展,造成他们常年缺粮。
也不知道,这些愚昧而又野蛮的俾路支人为何会对齐国这般恭顺,甘愿成为齐国人圈在围栏内的一群“绵羊”。
齐国人的话语中国隐隐透出一丝警告,希望纳迪尔勿要向帝国中央政府发起军事进攻,试图推翻萨法维王朝,否则,齐国届时将会予以必要的干预。
齐国人还帮着修建了一条通往苏库尔的简易公路,与印度河形成水陆联运,可直接通达沿海港口,极大地提升了汗国的商品流通速度。
这段艰难的行程虽然只有短短两百余公里,但仍旧走了半个多月,就在易卜拉欣·汗感到万分绝望之时,整个驼队终于进入了喀拉特汗国境内。
犹记得十几年前,整个喀拉特汗国曾连续遭遇数年的严重旱灾,农田里几乎颗粒无收。但在齐国的帮持下,从旁遮普地区调来海量的小麦和稻米,硬是让汗国数十万子民没有发生大规模的饥荒。
十几天前,易卜拉欣·汗在跟齐国驻坎大哈外交专使会谈过程中,对方虽然就双方合作事宜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但也明确地重申了对波斯萨法维王朝既有的支持态度。
这固然有当地部落不加伤害往来商人的古老传统,但最大的原因恐怕是被齐国人的武力所慑服了。
辛辛苦苦地种粮食,哪有种棉花这种经济作物来钱多!
再者说了,临近的旁遮普、信德等粮食产区皆在齐国势力覆盖范围之内,想要多少粮食,尽管委托齐国商人运过来就是,何须担心国内没有粮食吃?
易卜拉欣·汗在齐国人的安排下,于基达城短暂停留了三天,以舒缓穿越荒漠后所经历的艰辛和疲劳。
不过,借着齐国在印度地区构建的商业网络,喀拉特汗国倒是能获得充足的粮食供应,丝毫不担心饥荒情况的发生。
整个印度次大陆人口亿万,物产丰裕,一直都被盛传为“流淌着无数黄金和珠宝”的地方。
但是,纳迪尔军事集团是通过对领地及诸部族的武力威慑,然后极限压榨百姓和商人从而获取源源不断的财力,再通过足饷厚赏笼络军队,最后以武力压服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才勉强维持住整个军事集团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此次前往印度,除了想落实和敲定上述问题外,他还想对印度地区实地考察一番,看看是否如外界所宣扬的那般,齐国人真的是那么强大,已经将这片广阔而富饶的地区纳入他们的实际控制范围之内。
城市里的人口不是很多,大概四五万的样子,比起马什哈德差远了。但整个城市的规划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