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三章:日俄战争结束(1 / 4)

澳洲崛起录 疯艺炯龙 3133 字 2个月前

远东战争的局势在七月有了转变。
首先是7月13日,沙俄帝国心心念念的西伯利亚大铁路终于竣工,也终于将这个领土庞大的帝国首尾相连。
铁路竣工对于沙俄帝国的好处是不可想象的。他不仅极大程度的提高了沙俄帝国欧洲地区和亚洲地区的交流和运输,同样也对沙俄帝国国内的稳定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然,这也更加方便了沙俄帝国从欧洲向远东调兵。
从八月开始,每个月都能有四万多名俄国士兵抵达远东,加入远东的战场。
在短时间内,沙俄军队也确实做到了和岛国军队的平衡,除了攻防战异常惨烈之外,领土的变更倒不是太多。
截止1904年9月,远东战场一共拥有二十八万俄国军队和四十三万岛国军队,加起来就是七十多万的军队。
随着俄国和岛国在这场战争中的投入越来越大,短时间内结束战争已经基本没有希望。
两个国家都做好了持久战的打算,并且分别向自己的盟友法国,英国寻求更多的资源和资金支持。
当然,因为这场战争而扩大的军火需求也不再是澳大利亚一国独享。
法国,美国,英国,德国等众多国家都参与了这次军火贸易,向俄国和岛国出售了大量的军火。
不过因为各自的盟友条约,法国的军火只对俄国出口,而英国的军火也只对岛国出口。
再加上德意志帝国对于沙俄帝国的拉拢,并未出口武器给岛国。
这也导致实际上同时向两个国家出口武器的只有澳大利亚和美国。
不过澳大利亚还是凭借着来自英国和德国的先进武器,获得了比美国军火更多的市场比例。
澳大利亚在这次战争中的军火出口规模仅仅次于英国,甚至略高于法国,足以见得在这次战争之前就进行提前布局是有多么重要。
随着时间的推进,太平洋舰队的旗舰皇太子号也维修完成,重新加入了太平洋的编队中。
这也导致太平洋舰队对于岛国的联合舰队形成了微弱的优势,这也是陆地战场上陷入持久攻防战的原因。
实际上,如果单单只论战斗力的话,岛国军队其实是占优的。这个国家在维新之后,对于陆军和海军的装备都进行了大规模更换,训练更是仿照陆军第一的德意志帝国以及海军第一的大英帝国,进行了相对严格的训练。
而俄国军队,除了少部分精锐军队的训练度领先于岛国军队之外,还有大部分军队的训练堪忧,甚至连武器装备都十分落后。
并且因为运输限制的原因,目前远东地区的岛国军队几乎是俄国军队的两倍,人数上面也有着十足的优势。
如果不是太平洋舰队能够凭借着微弱的优势,偶尔对于陆军进行一点火力援助的话,恐怕旅顺的坚守也不会这么顺利。
虽然目前旅顺攻防战仍然保持着微妙的平衡,但实际上的巨大伤亡也只有俄国和岛国两个国家清楚。
虽然这些伤亡不至于让两个国家元气大伤,但在没有达到战略目的之前,这些损伤也足够肉疼了。
截止到目前为止,岛国和俄国在这次战争中的支出分别为一亿三千万日元和九千万卢布,均已经超过了一千万英镑。
如果旅顺攻防战继续保持这样的平衡,那么对于两个国家的开支来说都是十分巨大的,并且还会伴随着大量的人员伤亡。
岛国自然也明白这一点。并且相对于沙俄帝国来说,岛国反而是更加不能输的那一方。
沙俄帝国的基本盘在欧洲,哪怕远东的霸权丢失,也不会对国家的地位造成太大的冲击。
但岛国可不一样。岛国的基本盘就在东亚,并且是一个海上的岛国。
如果岛国在这次战争中失败,并且丢掉了自己发展多年才得来的海军,那么岛国的霸权梦将彻底破碎,岛国最多成为一个地区性的强国,想要染指列强更是不可能。
这种事情越想越可怕,岛国人也自然不愿意这样的事情真正发生。
所幸战争爆发后不久,岛国就在国内进行了先后两次初步动员。
这两次的动员为岛国增加了将近四十万的可用军队,其中有一半已经被派遣到了战场。
为了早点获得战果,将战争重新转变成遭遇战而不是攻守战,岛国再次派遣了二十万的军队,对于战场的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进行占领。
相较于沙俄帝国需要一个多月的运输时间来看,岛国军队的运输时间只需要不到两三天,拥有着绝对的优势。
事情也如同预料的那样,再次增加了二十万军队之后,远东地区俄国军队和岛国军队的比例就来到了将近一比三。
大量的岛国军队也让沙俄帝国的应对越来越困难,再加上死伤惨重和后勤供应不足,旅顺也逐渐有了危机。
当然,在拥有足够规模的军队之后,目前的战场也并非旅顺一处,甚至可以称作多点开花。
岛国军队采取一部保卫并且尝试攻克旅顺,一部北进攻克辽阳沙河等地。
随着战争的推进,岛国士兵和俄国士兵的态度可谓是逐渐变成了两个极端。
这时候岛国的武士道精神确实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哪怕身边的战友死伤惨重,岛国士兵也撼不畏死,勇敢的发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