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六章:内阁改制(1 / 2)

澳洲崛起录 疯艺炯龙 1040 字 2个月前

随便翻看几页,阿瑟心中逐渐有了大概。
澳大拉西亚的内阁发展至今,基本也能负责政府的所有工作。
虽然各部门的职能看起来有些臃肿,但因为澳大拉西亚的体量也不是太大,因此也构成不了太大的问题。
众议院之所以提出增加内阁席位,说白了还是为自己做打算。
毕竟每多一个席位也就多一个机会,内阁政府可是澳大拉西亚政府最顶尖的一环,内阁成员在澳大拉西亚也可谓是王室之下,政府之上。
但目前众议院的选举还未进行,议员的最终人选都没有确定,现在就操心将来的内阁大选,是不是有点太操之过急了?
阿瑟摇了摇头,又将目光看向了另一份提案。
只见另一份提案上清楚的写着一行字,建议设立副首相,副部长等正式官职。
其实目前各部门是有副部长的职位的,哪怕是目前事务比较少的外交部门,也拥有一个正部长和一个副部长。
只不过副部长的权力就比较尴尬,虽然处于内阁政府的部门之中,但自己却不在内阁政府,属于不上不下的位置。
唯一好的一点,可能就是在各部门部长出现意外的时候,临时接管部长的职位。
但问题是,澳大拉西亚目前根本没有战争的可能性,而且各部门部长的年龄普遍在40岁左右。
想让这些年轻力壮的部长们出现意外,这可能性比他们下一次选举成为正职的可能还要低。
至于副首相的提议,阿瑟觉得倒是不错。
目前澳大拉西亚还没有副首相的职位,这是因为内阁政府往往是在阿瑟的决定下进行工作。
再加上首相的权利有一部分已经被各部门瓜分,因此也就不需要副首相这个职位。
不过随着澳大拉西亚体量的增长,各部门部长的政务也会变得更加臃肿和复杂。
因此还是有必要提前设立副首相的职位,来分担将来有可能增加的政务和事情。
毕竟如果阿瑟将来有重要的事情需要外出访问,有个副首相和首相形成牵制,也能够保持国内稳定。
毕竟首相是由众议院选举出来的职位,虽然最终需要经过阿瑟点头同意,并且向阿瑟宣誓效忠,但这终究不能保证首相对于阿瑟的绝对忠诚。
虽然阿瑟在掌握着军权的前提下,首相基本是翻不出什么风浪的,但谁也不能保证阿瑟的下一代,下两代仍旧能够牢牢的掌控着政府。
失去了君权的君主,想要控制政府的话,就得再多添几道保险才行。
一个受君主直接任命的副首相,很明显更能够保证其忠诚度。
毕竟能够让君主亲自任命为副首相的人,至少在君主看来是绝对忠诚于自己的。
这么看来,还得在其他方面稍微加强一下君主的权力,以免将来自己的后代因为种种原因丧失了王权,至少得保证自己和家族的王权不受威胁,最差也要成为一个君主拥有一定权力的立宪国家。
稍稍思考了一会儿之后,阿瑟这才在两份提议上签署了自己的决定,并且叫来侍卫将其送到皇家议会。
5月30日,皇家议院正式向众议院下达了关于两份决议的最终处理意见,并且交由内阁政府进行讨论。
两份决议最终被合并到了一起,内阁席位也成功增加。
只不过增加的席位并不像议员们所想的那样,被众议院选举出来,而是直接由阿瑟或者将来的君主任命,任职时间同样为四年。
具体的决议如下:经过阿瑟和皇家议会的协商决定,改革澳大拉西亚的内阁政府。
改革后的内阁政府除了八个部门的大臣和首相也就是首席大臣之外,还包括七个阿瑟亲自任命的大臣(大法官,大主教,众议院议长,国务大臣也就是副首相,以及王室事务大臣,财政大臣,国防大臣)。
改革后的内阁政府彻底成为澳大拉西亚的最高政府部门,并且内阁政府成员不再担任皇家议院议员。
内阁政府一般向阿瑟和皇家议院负责,但众议院也有监督权。
如果众议院对于内阁政府某位官员或者整个内阁政府不满,可以提出决议申请弹劾某位官员或者整个政府。
当然,最终的弹劾除非通过率超过百分之七十五,否则就要上报到皇家议院和阿瑟的手中。
这也代表着除非众议院联合起来,否则就会丧失对于内阁政府的管辖权。仅仅剩下的监督权也受着很大的限制,这也是澳大拉西亚王权的巅峰。
除此之外,内阁部门的部长也正式更名为部门大臣,内阁首相的正式称呼也改名为首席大臣。
从此刻开始,澳大拉西亚的内阁席位将增加为16个,阿瑟彻底掌控着7个,众议院选举9个。
为了补偿众议院,阿瑟决定允许时任首相任命每个部门各一个副部长,任期为首相的任期。
但各部门的部长仍然由众议院进行选举,这样可以将内阁首相和各部门大臣这些由众议院选举的职位彻底分化,阻断了这些职位联合在一起的可能性。
毕竟政府首相会威胁到部门大臣的权力,也会让各部门的大臣对于首相产生几分忌惮的心理。
在内阁政府都互相猜忌和不信任的情况下,自然也不会团结起来,对于王权形成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