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一章:内阁大选(求月票!)(1 / 3)

澳洲崛起录 疯艺炯龙 2104 字 2个月前

随着时间进入十月,因为之前和荷兰人的冲突,以及橡胶危机的善后事件,导致阿瑟宣布延期的内阁大选正式开始。
对于第三届内阁政府来说他们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相较于上一任的内阁政府多任职了四个月。
但他们也是不幸的,因为澳大拉西亚第四届内阁政府的大选竞争程度异常激烈,这也代表着有好几个内阁大臣可能会离开内阁。
1911年10月7日,澳大拉西亚第四届内阁政府选举正式开始。
在这次选举之前,也就是1911年10月5日,第三届内阁政府在悉尼宫外的广场上,并且通过广播的形式,向全国作了第三届内阁政府的政绩报告。
第三届内阁政府和前两届内阁政府相比有着不小的改变,甚至澳大拉西亚也在第三届内阁政府执政期间,对外扩张了一些国际影响力。
总体来说,阿瑟对于第三届内阁政府的工作还是很满意的。瓦尔特首相上任之后做的工作完全不逊色于埃文首相,澳大拉西亚的各项发展也十分出色。
一份高达上万个词语组成的第三届内阁政府政绩汇报,可以用几个点来简单的概括。
根据瓦尔特首相的汇报,第三届内阁政府的主要功绩是:
一,大力发展人口。
根据瓦尔特首相的汇报,第三届内阁政府执政期间,澳大拉西亚的总人口从不到700万发展到现在的1035万,总人口增长超过335万,平均每年人口增长超过82万。
二,大力促进经济。
1907年第三届内阁政府上任之时,当时国家政府财政总收入仅仅为2120万澳元,国家财政总支出高达2931万澳元,拥有高达810万澳元的财政赤字。
经过四年的发展,去年澳大拉西亚财政总收入6417万澳元,财政总支出5700万澳元,拥有高达717万澳元的盈余。
短短四年的时间,从年财政亏损810万澳元,转变到年财政盈余717万澳元,内阁政府居功至伟。
除此之外,1906年澳大拉西亚人均收入仅有40澳元,1910年已经达到了48.7澳元,政府对于居民年收入的重视可见一斑。
三,大力发展工业。
工业作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考量标准之一,也是澳大拉西亚自成立以来就着重发展的东西。
第三届内阁政府自执政以来,澳大拉西亚的工业发展十分迅速。
年铁产量从1906年年底的133万吨增长到1910年年底的211.32万吨,年钢产量从1906年底的80万吨增长到1910年底的140.05万吨。
除此之外,澳大拉西亚还大力开发国内拥有的铁矿,煤矿,石油等重要矿产资源,也能够让矿产资源的开采量跟得上消耗量。
除此之外,在第三届内阁政府任期之内,内阁政府还主持建设了利奥诺拉工业基地,拓展了澳大拉西亚化工业,农用工业,民用工业,军工业和机械工业等各方面工业发展。
目前的利奥诺拉工业基地已经为澳大拉西亚提供了至少两万个工作岗位,预计在第二期建设完成之后,至少能为澳大拉西亚提供十万个工作岗位。
而在机械方面,澳大拉西亚已经在境内多个大型农庄实现了农用机械普及,这不仅为澳大拉西亚节省了大量的人力,一定程度上还大量扩张了粮食产量,让农业的发展更加迅速。
除了这几个比较重要的方向之外,在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的政策普及,也是瓦尔特首相演讲的重中之重。
对于第三届内阁政府来说,多宣扬一些杰出的政绩,对于他们谋求连任或者更高位置来说是有好处的。
在澳大拉西亚全国各地民众的期待下,以及大量媒体的关注之下,1911年10月7日,澳大拉西亚第四届内阁政府选举正式开始。
这次选举位于政务院的大型会议室,参加选举的,是澳大拉西亚所有众议院议员。
截至目前为止,众议院的人数一共有298人,其中有将近六成加入了党派,但还是有差不多四成的人属于无党派人士。
毕竟,澳大拉西亚是一个君主专制国家,再加上选举法和党派法的限制,党派对于一个参选者的帮助并没有那么大,因此,众议院中坚持无党派的议员并不少。
内阁选举和议员选举不同,因为只有不到300人参与的原因,基本不到一周的时间结果就诞生了。
但这一周的时间对于所有参选的议员们来说十分煎熬,也是决定他们命运的重要时刻。
为了表示对于内阁政府选举的重视,阿瑟出席了第一天的选举仪式,并且和往常一样,申明了选举的庄严性和公正性。
剩下的时间就交给这些议员们自由发挥,除了某些职位需要阿瑟提供名单之外,其他的职位基本上所有议员都可以报名,拥有众议院超过十个席位的党派,甚至还可以提名一个非众议院成员,成为某个部门的参选者之一。
这次内阁选举对于澳大拉西亚来说也十分重要,因为第四届内阁政府将无可避免的和第三届内阁政府大不相同。
用比较通俗的话来讲,第三届内阁政府那些已经连任三届的内阁大臣们,至少有大半不能继续待在内阁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