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五章:值得欣喜的财政状况(1 / 2)

澳洲崛起录 疯艺炯龙 1621 字 2个月前

如果将同盟国和协约国的列强国家单独列出来计算人口,那么同盟国的总人口为6541万+5200万+3500万等于1.5241亿人。
而协约国的总人口为1.65亿+4410万+3970万等于2.488亿人。
1.5241亿对比2.488亿,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人口差距将近整整一亿人。
虽然这一亿人中大部分都是俄国人,但别忘了,英法还有广泛的殖民地。
如果算上包含印度和非洲殖民地的话,协约国的人口还要增加好几亿,要远远领先同盟国的人口。
从人口的巨大差距,其实就能明白,目前同盟国和协约国的战斗力还是有所差距的。
如果再算上意大利这个极不稳定的因素,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差距会更大。
如果不是德意志陆军的实力太过强大,恐怕欧洲局势根本不可能是目前这样。
人口的巨大差距,这也代表着协约国一方有着更大的战争潜力。
如果战争是那种只持续数个月不到一年的战争,或许双方之间的战争潜力还不会那么巨大。
但如果战争持续数年的时间,德国就算在战争中损失不大,也会被英,法,俄三国联合拖死在欧洲战场。
整个1912年,澳大拉西亚的国民生产总值(gnp)高达14.3亿美元,经济相较于上一年来说增长幅度很快。
目前澳大拉西亚的经济状况,哪怕放眼全世界也能位居前十。
当然,这样的经济水平相较于英,德,美这样的列强来说连零头都不如,但对比像意大利和岛国这样的末等列强,已经有了赶超的希望。
整个1912年,世界各大国本土的国民生产总值分别为:
第一名,美国,391.40亿美元。
第二名,德国,124.77亿美元。
第三名,英国,117.85亿美元。
第四名,法国,95.22亿美元。
第五名,俄国,84.38亿美元。
第六名,意大利,40.65亿美元。
第七名,北洋,36.52亿美元。
第八名,岛国,25亿美元。
第九名,奥匈帝国,20.42亿美元。
相比较奥匈帝国,岛国这样的国家来说,澳大拉西亚已经有了赶超的希望。
但其实也不然,数据并不能体现澳大拉西亚目前的经济状况。
实际上,澳大拉西亚的国民生产总值之所以高达14.3亿美元,主要是王室财团的各大企业就贡献了相当一部分。
特别是像本茨汽车厂这样,畅销全世界的汽车厂商,每年带给澳大拉西亚经济总量的贡献和税收的贡献,要比数字所能体现出来的更加巨大。
如果没有王室财团各大企业的贡献,恐怕澳大拉西亚的国民生产总值也只能勉强突破十亿美元。
经济的发展还能从人们的生活水平中看出。截止目前为止,澳大拉西亚的人均年收入已经高达50.3澳元,增长速度已经明显放缓。
但这实际上也很正常,毕竟一开始人均收入增长迅速的真正原因,是因为人均收入的基数比较低。
而阿瑟开设的各大工厂和企业,给出的薪资远远超过了人均收入的平均水平,因此也快速的带动了人均收入的增长。
澳大拉西亚此时的人均收入已经不低,哪怕放在欧洲,也算是中上等级的收入。
截止目前为止,人均年收入最高的,应该就是经济相对来说最发达的美国了。
美国的人均年收入高达350美元,也就是将近70英镑,140澳元左右。
紧接着是英国,人均收入249美元,差不多60英镑。
德国,法国,意大利相继位于第三,第四,第五,分别为190美元,160美元和115美元。
这么一对比,澳大拉西亚的人均年收入50.3澳元,相当于125.7美元左右,已经超过了奥匈帝国,俄国和意大利这样的列强国家。
这些国家虽然经济总量比澳大拉西亚发达的多,但他们的人口同样也是澳大拉西亚的数倍甚至十多倍。
而列强中人均年收入相对较低的俄国,更是有许多俄国平民还在面临着饥荒和贫困,连吃一顿饱饭都可能只是奢望。
在这样的情况下,有大量的俄国平民选择移民到以澳大拉西亚为主的国家也就不奇怪了。
毕竟澳大拉西亚目前最出名的政策,就是阿瑟所提倡的,在全澳大拉西亚范围内消除饥饿。
毫不夸张的说,只要前往澳大拉西亚,并且通过了澳大拉西亚的移民审核之后,就不用担心会面临饥饿。
因为只要通过了移民审核,就会被默认为是澳大拉西亚人,享受着澳大拉西亚的福利粮食政策。
哪怕学历较低,找不到工作的人,也会被政府安排到一些工地和建设中,用以工代赈的方式来换取粮食和住的地方。
虽然王室每年会因为发放各种福利粮食的原因,导致多了数百万澳元的花费。
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的,放眼整个澳大拉西亚,又有谁不对王室和阿瑟感恩戴德呢。
用一点资金就换来人民的认可和爱戴,这笔买卖对于阿瑟来说十分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