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二章:军事扩张和贷款(1 / 3)

澳洲崛起录 疯艺炯龙 2155 字 2个月前

1913年3月27日,在阿瑟的见证之下,格雷部长和肯特首相分别在协约上面签字,也正式代表着商谈了一个多月之久的《英澳协约》正式签订并且执行。
这是一份关于外交、经济、军事等方面全面合作的协约,澳大拉西亚也正式成为英国人的盟友,加入了协约国的阵营。
《英澳协约》签订的当天,在澳大拉西亚和欧洲范围内引起的轰动可不小。
这也代表着澳大拉西亚将正式加入协约国,协约国所拥有的列强数量也来到了四个,领先于同盟国的三个。
虽然澳大拉西亚的列强地位是近几年才被欧洲政府和媒体所承认,并且还拥有岛国这样的竞争者。
但谁也不能否认澳大拉西亚的列强地位,哪怕是第八列强,也要比非列强国家强大许多。
如果按照目前协约国和同盟国的纸面实力来看,协约国的优势更加巨大。
意大利和澳大拉西亚都是垫底列强,甚至澳大拉西亚的军事实力在一定程度上是要比意大利强的。(主要体现在陆军,双方海军均衡)
而俄国也要比奥匈帝国更加强大。联合起来的英法,综合实力也是要超过德国的。
再加上国土面积,人口的优势,战争的天平似乎已经向协约国这边倾斜。
在澳大拉西亚宣布和英国签订协约的当天,威廉二世就向阿瑟发来电报询问情况。
在爱德华七世当政时期,阿瑟和威廉二世的关系明显要更好。
但没办法,国家的关系并不靠着阿瑟的私人关系来维持。对于澳大拉西亚来说,加入协约国能够获取更多的好处和地位,能让自己成为前五列强。
但如果澳大拉西亚加入同盟国,除非澳大拉西亚耗尽国内最后一滴血,底牌尽出,否则根本没有战胜的希望。
但为了德国的胜利耗尽澳大拉西亚的潜力和心血,这对于阿瑟和澳大拉西亚来说都是不能接受的。
因此,加入协约国是最好的结果,至少对于阿瑟和澳大拉西亚来说是这样的。
虽然这么做对于阿瑟和威廉二世的关系来说,未免有些不道德,但国家的发展就是这样,由事不由人。
对于威廉二世的询问,阿瑟也只能以那大部分的英国裔人口的想法作为解释。
不过阿瑟也向威廉二世保证,澳大拉西亚绝对不会使用任何违规武器投入到战争中。
要知道,一战战场的违规武器可是很多的。双方为了战争的胜利,各种伎俩层出不穷。
除了一战中造成伤亡最大的武器之一,马克沁重机枪之外,化学武器,火焰喷射器等,也是一战中让所有士兵闻之色变的紧急武器。
化学武器自然不用多说,各种各样的毒气,让士兵失明,窒息,感染甚至死亡。
看起来杀伤力不是那么大的火焰喷射器,造成杀伤时实际上也很残忍。
虽然火焰喷射器对于坚固的堡垒没有办法,但极高温度的火焰,可以从堡垒的观察口和透气口窜入堡垒,对近距离的敌人造成痛苦的烧伤。
要是运气不好甚至能被火焰喷射器直接烤成焦炭,这可比其他死亡方式残忍的多。
就算运气好,距离观察口比较远,也会因为高温快速消耗氧气和水分的原因,导致窒息和缺水。
而且极高的温度还容易点燃堡垒内部的弹药和炮弹,对于身在堡垒内部没有任何掩体的人来说,这就是近距离直面死亡。
虽然因为澳大拉西亚加入协约国的原因,在立场上直接和德国变成了潜在的敌人。
但至少阿瑟和威廉二世的关系并未发生太大变化,两人在电报中仍然能相谈尽欢。
不过威廉二世也有作为顶级列强君主的骄傲,对于阿瑟算得上是背叛的行为,威廉二世也不会去挽留。
在威廉二世看来,就应该用战场上的胜利来告诉阿瑟,英法这样的协约只是空壳,在强大的德意志帝国军队面前不堪一击。
不得不说,不少德国人在这段时期还是比较自大的。
因为德意志帝国的建国史就是脚踩当时的西欧霸主法国建立的,如今再次面对法国和英国,这种面对手下败将的感觉,让德国军方和不少高层逐渐自信,并不将法国军队放在眼中。
澳大拉西亚加入协约国的消息,在国内也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支持的人群。自然是来自于英国和俄国的移民。因为英裔移民的基础比例和俄裔移民近几年来的高额增长,导致英裔移民和俄裔移民的总数加起来,占据澳大拉西亚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五以上。
因此,澳大拉西亚加入协约国的行为,在澳大拉西亚民间看来,其实就是民心所向。
至于比例不到百分之十的德国人口,他们自然不想看到这一幕。
不过德国移民比例本来就不高,还被阿瑟有先见的打散在众多的英裔移民和俄裔移民之中,注定是翻不起来浪花的。
而且,能移民的,大多都是在原本的国家过不下去或者生活的并不好的。
如果在原本的国家过的不错,又有谁能愿意不远千里来到异国他乡,只为了讨生活呢?
这些德国移民在澳大拉西亚自认为生活的很好,让他们站出来不顾自己现在生活的安稳,反对政府的决策,那就有点高看他们对于原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