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四章:各方军购——卡车(2 / 3)

澳洲崛起录 疯艺炯龙 2058 字 2个月前

面已经有了研究,并且确信卡车能够承担起他们物资运输的需求。
毕竟德国人所订购的这种大型卡车,是在运载超过3吨的货物的基础上,能保持时速35千米以上的巨无霸。
而本茨汽车厂之前的另一种卡车类型,是能够运载超过1.5吨,时速能达到45千米以上的小型卡车。
德国的本茨汽车分厂是和当地德国贵族进行合作的。这也代表着总厂没有权利拒绝这份订单。
实际上,阿瑟也并不会拒绝这份订单,毕竟这也代表着丰厚的利润。
不过,出于履行盟友义务的目的,同样也是为了提醒英法,阿瑟还是将这条消息转告英法政府。
德国有一家本茨汽车厂,英国同样也有一家。
而英法两国的反制手段也很简单,收到来自阿瑟的消息之后,英法两国进行简单的考察,确定了卡车拥有巨大的运输潜能之后,两国分别订购了四千和三千辆卡车,并且同样也要求英国的汽车厂在半年内交付。
这么一来也有个问题,那就是俄国听到消息之后,也有购买卡车的想法,但英国的汽车厂生产订单早已经爆满,短期内没有能力再承接订单。
俄国政府无奈,只能将目光看向了澳大拉西亚。1913年9月27日,在从英法获得了足够资金的贷款之后,俄国派出团队前往澳大拉西亚,考察本茨汽车厂,同时也是和澳大拉西亚商议卡车的购买订单。
其实按照正常情况来说,本茨汽车厂分厂拥有的技术,总厂应该同样拥有并且更加精深。
而英,法,德三国都大力订购的卡车,其潜力和作用自然也毋庸置疑。
实际上,俄国团队此行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考察卡车的作用,就是尽可能的将卡车的售价压低,来节省更多的资金。
要知道,俄国的国土面积是欧洲最大的(不算殖民地),再加上欧洲最多的兵员数量,导致俄国的后勤压力也是欧洲各国中最大的。
而俄国因为地理环境的原因,国内的交流大多靠的是陆运,也就是火车和汽车,马车。
这也代表着,如果俄国想用卡车来缓解国内的后勤压力,俄国需要订购的卡车数量可能是欧洲列强中最多的。
这对于俄国政府来说是一笔庞大的财政消耗,也正因为如此,让尼古拉二世派出一支外交团队,来专门压低卡车的售价。
十月初,这支俄国外交团队就乘坐飞艇抵达了澳大拉西亚。
在拜访了澳大拉西亚政府和阿瑟之后,俄国团队就马不停蹄地赶往本茨汽车厂,考察汽车厂的卡车生产状况。
目前俄国国内的汽车数量并不少,单单是俄国皇室,就拥有高达上百辆汽车。
俄国国内也拥有数量不多的卡车,在这支外交团队出发之前,俄国就已经测试了卡车实际的运输能力,并且对于卡车的作用加以肯定。
特别是俄国军方,已经多次请求政府和尼古拉二世,要求购买至少一万辆卡车。
军方给出的理由是,如果俄国军队能够拥有一万辆卡车,将极大程度的提高俄国军队的运输能力。
大概估计下,共有一万辆卡车的俄国陆军,综合作战能力至少能够提升三成以上。
虽然一万辆卡车并不便宜,但尼古拉二世还是决定咬咬牙购买这批装备。
当然,鉴于和阿瑟以及澳大拉西亚之间的良好关系,尼古拉二世觉得有必要尽可能压低价格,为政府节省一部分资金。
此时的本茨汽车厂内。
“各位,这里就是我们的生产车间。本茨卡车的绝大部分车体,就是在这里锻造生产并且组装的。”本茨一本正经地向俄国代表解释道。
在本茨的身边,站着一名翻译,负责将本茨介绍的内容翻译成俄语。
虽然俄国外交团队的部分外交人员能够听得懂本茨所说的德语,还是有部分人有些朦朦胧胧,需要靠翻译再次进行转达。
而俄国代表那一方,也有着专门的翻译官员,负责将部分俄国代表所说的俄语翻译成德语或者英语。
幸好目前的大部分外交官员都普遍熟练掌握英语,法语,德语和俄语。要不然,本茨这个只掌握了简单英语的德国人,此时的处境倒是有些尴尬。
“真是不可思议,贵工厂居然能够达到如此标准的流水线生产。”俄国代表认真地观看着一块块钢材被锻造成零部件,然后被运送到其他生产线进行组装,不由得感叹道。
像澳大拉西亚这样后来居上的列强国家,在工业方面的革新实际上是要比老牌列强更强的。包括目前的德国,美国和澳大拉西亚在内,工业科技其实更加先进,改革起来阻力也不是太大。
但以英,法,俄为首的老牌列强,这些国家想要在工业方面进行改革,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老式工厂的企业主和资本家。
对于资本家来说,工厂的技术先不先进并不重要,只要能够生产出合格的东西,并且花费的成本不高那就行了。
对于生产速度相对较慢的问题,这个问题好解决,只需要疯狂压迫工厂的工人即可。
只要这些工厂的工人加班加点的生产,工厂的生产速度也不逊色于新式工厂太多。
“本茨厂长,贵厂每天大约能够生产多少辆卡车呢?”有俄国代表好奇地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