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一章:德国西进和法国东进(1 / 2)

澳洲崛起录 疯艺炯龙 1547 字 2个月前

施里芬将军敏锐的察觉到,无论从经济观点出发,还是从人们的文化状况和维持庞大军队所需要的漫无节制的资金消耗来看,迅速解决未来的对法俄战争是非常有必要的。
施里芬指出,必须把法国看成是一个大要塞,尤其是德法边境的凡尔登要塞,几乎是无法攻破的。
法国防御的薄弱环节位于法国西北部和比利时接壤的边境,这里就是直捅向法国心脏的要害处。
借道比利时的这一计划,就是施里芬将军提出来的。
根据大名鼎鼎的施里芬计划,施里芬将军将德国对法俄战争的重点放在了西线,预计部署78个师全力进攻法国。
而西线战场又按照左轻右重的原则,左翼部署八个师,首先发起进攻,牵制法军的主力。
右翼则是进攻的重点,需要囤积至少70个师,借道卢森堡,比利时等中立国家的领土,直接插入法国的心脏。
在巴黎以西,绕向巴黎西南,实行大规模的包围运动,迫使法军向东,然后东西两线德军合围,全歼法军。
西线的整个战争预计在6到8周内结束,只要能够获得对法战争的胜利,剩下的俄国自然也就没有反抗之力了。
在东线战场上,施里芬将军提议只部署九个师的兵力牵制俄军。
因为俄军的战斗力较弱,再加上德国军队有着奥匈帝国军队的配合,足以坚持到西线取得完全胜利再掉头东进。
虽然这份施里芬计划正确的选择了主要突击方向,充分利用战略主动权和突然性,力求采取积极坚决的行动,速战速决。
但这份计划对于法国军队的战斗力有些太过看轻,施里芬将军过高地估计了德军的战斗力,过低地估计了法军的战斗力,这份计划也有着极大的冒险性。
作为施里芬之后的继任者,现任德国参谋长毛奇(小毛奇),也就是老毛奇元帅的侄子。
小毛奇是威廉二世亲自选定的,如果非要过问原因的话,毛奇这个姓氏,就是威廉二世选择小毛奇的主要原因。
小毛奇在就任德国参谋长之后,继承了施里芬的战略思想,并且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了些许修改。
但总体来说是换汤不换药,德国人对于自己的军事实力十分自信,这也是日耳曼民族的民族主义所导致的。
从开战后的8月7日起,德国的所有铁路运输全部交由军队进行管理。
德国极其发达的铁路网络,可以支撑在24小时内通行660辆军列,运送20个师。
如果德国人愿意,只需要十天左右的时间,就可以将所有西线军队送到指定的位置。
因为德国的进攻计划,德国同时对法国和比利时宣战,并且军队在宣战的同时,就抵达了这两个国家的边境。
为了攻占比利时的列日要塞,经过德国军队长达数天的调集,四门大贝尔莎臼炮被成功运输到列日要塞数公里之外,并且对坚固的列日要塞展开炮击。
大贝尔莎臼炮,是德国参谋部要求设计的,专门针对类似凡尔登和列日要塞这样坚固的要塞。
高达420毫米的口径,以及十多公里的射程,让这门巨型大炮成了德国国内秘而不宣的秘密武器,也是德国自信能够解决列日要塞的关键。
大贝尔莎臼炮全炮重量高达120吨,共计需要近300人来动用这一门大炮。
这样的大家伙的炮弹自然也不会小,一枚大贝尔莎臼炮的炮弹重达820公斤,每次发射至少需要200公斤的火药。
这还没完,每次发射的时候,周围300米内都不能有人,否则很容易造成误伤。
毕竟200公斤火药爆炸的威力并不小,爆炸推动炸弹发射的震动波,足以震伤甚至震死附近的人。
和其他的火炮有所不同,几乎所有的德国火炮,发射速度都是以分钟来计算的。
多的一分钟几十发,少的也有一分钟数发甚至十多发。
但大贝尔莎臼炮不一样,这样的大家伙的发射速度是以小时来计算的。
如果发射过程一切顺利,它的发射速度大约能达到每小时八发炮弹,平均每7.5分钟发射一枚炮弹。
至于这样的大家伙的威力,当初威廉二世参观完它的试射之后,十分满意的夸赞了所有研制这门大炮的专家。
不过,威廉二世也命令继续对于这门大炮进行改进,别的不说,120吨的重量,这让运输这门大炮成了非常艰巨的问题。
大贝尔莎臼炮的组装消耗了一定的时间,但当四门大炮全部组装完毕之后,对于列日要塞内的比利时军队来说,就是一种巨大的折磨了。
大贝尔莎臼炮对于要塞的杀伤十分巨大,四门大炮连射两个多小时,总共倾射出至少50枚炮弹,不仅摧毁了大部分列日要塞的炮台,还摧毁了列日要塞中很重要的物资仓库。
这其中还有一个弹药库,里面存放的弹药和炮弹数量应该不少。
在炮弹爆炸之后,紧接着也有声浪明显更小的数声爆炸,不知道有没有误伤比利时自己人。
除了动用大炮进行轰炸之外,德国人也进行了攻心战术,这就是劝降列日要塞的守军。
德国军队声称,德国和比利时的战争是没有必要的。德国的主要和唯一目的都是法国,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