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九章:东线胜利,西线进攻(1 / 3)

澳洲崛起录 疯艺炯龙 2053 字 2个月前

虽然同盟国和协约国都有新的盟友加入,那相较于协约国拉拢了一个列强和多个中小国家来说,同盟国只拉拢了土耳其和保加利亚,就显得有些孤立寡与。
作为新加入战争的唯一列强,以及前同盟国成员,意大利在战争时期叛变阵营的行为未免有些不齿,但意大利人并不这么觉得。
意大利政府骄傲的宣布,因为国家和民众找到了在战争中损失更小的方式,能获取比原来更多的利益。
但不管怎么说,既然意大利加入了协约国,那就是协约国的成员,澳大拉西亚的盟友。
只不过相较于澳大拉西亚这样早早加入协约国的国家,意大利在协约国中的地位就比较尴尬,并不处于协约国的决策层。
甚至英法在宣传的时候,仍然采用了一年前的称呼,也就是协约国四大列强。
这也让意大利人下定决心,要干一票大的,再改变协约国现有布局,这也是为自己争取战后更多的利益。
有了意大利等国的帮助,这次协约国东西线总攻势也变得更加庞大。
西线范围的南部地区,50万意大利军队将加入战斗,消除南部地区德军和奥匈帝国的威胁。
而在东线,罗马尼亚,黑山,希腊等国在进攻保加利亚的同时,也将派出一部分军队,协同塞尔维亚抵御奥匈帝国的攻击。
有了这些巴尔干国家的帮助,能够为塞尔维亚吸引相当一部分奥匈帝国军队。
这也将大幅度减少东线战场俄军所面临的奥匈帝国军队数量,俄国军队可以放心地应对德国人,不用担心自己的后路会被奥匈帝国偷袭。
首先发动进攻的是俄国。得知俄国愿意发动大规模攻势之后,英法很是大方地履行了自己并未承诺的承诺,向俄国支援了一大批武器装备和战略物资,还免除了俄国一部分贷款。
再加上澳大拉西亚运输的物资也从海参崴运输到了前线,获得了足够的武器装备和战略物资之后,俄国参谋部也有信心发动一次大规模攻势,推进东线战场。
1915年5月2日,将所有物资全部调集到前线之后,俄国参谋部正式下令,开始下一轮大规模战役。
首先,尼古拉大公将西北方面的第二集团军从纳雷夫河和涅曼河一线调到华沙,又把西南方面的第四,第五和第九集团军从桑河调往华沙到桑多梅日地段。
加利西亚地区击败奥匈帝国之后,俄国人接下来的目的很明显,这就是攻入德国东南部,同时收复被德国占领的波兰地区。
为了解决来自数十万俄国军队的危险,德国也制定了相应的作战计划,比如从克拉科夫和琴斯托霍瓦两个地区对华沙和伊万哥罗德实施突击,试图击败俄军西南方面军的北翼,迂回到俄国军队的后方。
德国动用了新编的第九集团军和奥匈帝国的第一集团军共计31万余人,来执行这一计划。
而俄国方面,西南方面均加上华沙地区的守军足足50多万人,在数量上具有明显优势。
1915年5月3日,俄国第四和第九集团军成功在维斯瓦河和桑河河口附近碰到奥匈第一集团军和德国第九集团军。
仇敌见面分外眼红,四个集团军立即开始大范围交火,枪声响彻一整天,没有丝毫停止的趋势。
因为地理位置的劣势,奥匈帝国和德国军队想要强行渡过维斯瓦河和桑河,但都被俄国军队强大的火力打退。
为了改变自己的颓势,德军方面决定改变原有计划,派遣第17第20军和混成军组成军队集群,直接绕过俄军第四和第九集团军,强行夺取华沙。
按照地理位置来看,只要占领了华沙,这些俄国军队就会被切断后路。
第二天,也就是5月4日,这支刚刚改编的军队集群成功抵达华沙,并且发起进攻。
俄国方面收到消息,第四和第五集团军开始强行渡过维斯瓦河后撤。
而另一方面,俄国第二集团军抵达华沙以西,拱卫华沙守军的侧翼。
在5月5日到5月7日这三天时间内,俄国军队和德国以及奥匈帝国军队展开了激烈的进攻,双方死亡人数每天都高达上万人,死伤人数更是数万起步。
5月8日,损失惨重的德国军队撤离了华沙地区,俄国军队对于华沙的保卫战成功。
这还没完,在尼古拉大公的命令下,俄国军队在伊万格罗德开辟了新的登陆场,也是东方战线的第二战场。
这一新的战线开辟,让德国军队的攻势瞬间减弱。德国军队不可能不防备自己的侧翼,这让正面的德国军队开始分心,不得不分兵前往自己的侧翼。
德军的攻势减弱,俄军就接过了进攻的大旗,由守转攻,从辛格奥吉耶夫斯克,华沙,伊万哥罗德,桑多梅日地区,向德国军队展开猛烈进攻。
此时的德国军队已经疲惫不堪,连番后撤之下,已经中断了和奥匈第一集团军的联系。
而奥匈帝国的第一集团军想在战争中支援德国军队,却误入俄国军队的重围,最终损失惨重,整个集团军被击溃。
借用鲁登道夫的一句话来说:“11日下令撤退,但这次撤退完全身不由己。我们的情况已经十分危急,现在看来,俄国军队即将入侵波兹南,西里西亚和莫拉维亚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