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二章:协约国大胜,俄国人挨揍(1 / 2)

澳洲崛起录 疯艺炯龙 1636 字 2个月前

从5月12日开始,德国的战略就正式向东线转移,部分西线德国军队停止进攻,撤退到后方准备乘坐火车前往东线战场。
德国军队的突然哑火,西线战场感受的尤为清楚。但包括霞飞在内的所有人都知道,德国军队并未出现任何问题,德国的后勤补给也还算充足,目前的反常必然有怪。
在高层极端谨慎的态度下,西线协约国军队也没有轻功冒进,而是稳扎稳打,按照原来计划对德国军队发起进攻。
很快,他们就惊讶的发现,德国军队的作战风格和往常截然不同,德国军队没有大规模的反击,只是依托有利的地形对协约国的进攻进行防守,就连火炮轰炸的频率都降低了。
虽然不知道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但德国军队的突然哑火,对于西线战场来说并不是坏事。
如果说之前的西线战场是协约国略具优势的话,那么现在的西线战场,就成了德国军队苦苦支撑了。
5月13日,西线战场的进攻十分顺利,甚至部分地区已经靠近原来法德边境,再往前就是德国的国土。
德国人龟缩一般的防守打法带给协约国更大的伤亡,但协约国的推进却没有减少丝毫。
5月14日,当大部分战线已经来到边境甚至德国国土,协约国军队终于感受到了德国军队的坚韧。
整个西线战场几乎被全部阻挡在边境之外,哪怕协约国军队每天都要伤亡数万人,仍然不能前进一步。
德国军队冒着巨大的伤亡,终于将协约国军队阻挡在国境之外,德国国土和城市也得以获得暂时的安全。
西线防守成功对于威廉二世和法金汉来说都是一件好事。只有德国才知道,目前西线德国军队到底有多么空虚。
战争截止到目前,德国的陆军数量已经超过了俄国,是目前参战国家中陆军数量最多的。
当然,这并不是一件好事。德国目前拥有118个师,将近200万人的作战部队。
这一数字相较于十年前翻了好几倍,如此庞大的军队规模,对于德国的经济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直白点来说,如果不是前线撑不住,德国也不想维持这么庞大的军队数量。
而德国118个师中,目前东线已经部署了65个师,占据德国总兵力的一半以上。
西线战场满打满算也只有53个师,其中有一半还是最近新招募的军队,战斗力相较于精锐军队要弱很多。
这53个师不到100万军队所面临的,可是法国上百万,英国20万,澳大拉西亚48万,意大利50万,比利时8万,总计超过230万的军队。
哪怕协约国军队中有相当一部分战斗力有限,但士兵数量差距摆在这,用人堆也能堆死德国军队。
不到100万德国军队就能守住超过230万协约国军队的进攻,这不仅证明了德国军队的战斗力,同样也证明了协议国军队的战斗力真的很差劲。
确实也是这样,如果不是照顾新盟友的面子,阿瑟真想吐槽意大利军队自战争以来表现出的战斗力。
要知道,意大利军队面对的可不是强大的德国军队,而是战斗力在诸多列强国家中排名中下游的奥匈帝国。
意大利军队以数倍兵力的优势,打了几场令人夸张的败仗,大大加强了奥匈帝国守住国土的信心。
如果不是意大利的损伤十分惨重,阿瑟甚至怀疑这是同盟国派来的卧底,专门负责以敌人的身份给奥匈帝国回血的。
意大利军队送出去的先进的武器装备,就足够奥匈帝国再武装十多万军队出来和意大利战斗了。
西线战场已经稳定之后,威廉二世也将目光看向了东线战场。
为了执行法金汉参谋长所提出的,快速击败俄国,让俄国退出战争的策略,德国参谋部计划在东线组织一场大型战役,争取一举歼灭整个俄国军队的主力。
说回俄国军队,俄国军队此时终于感受到了后勤不足的危机,部分前线军队目前武器弹药已经告急,后方运输到前线的弹药根本不能和士兵手中的武器相匹配。
如果不是俄国总参谋长弗拉基米尔对于俄国军队糟糕的交通和运输体系进行改革,恐怕俄国军队也不用担心他们的武器装备和弹药攻击,因为光是粮食危机,就足够让军队哗变。
边境将近200万的俄国军队,光是粮食的消耗,就足以让俄国后勤部门头疼。
更何况,因为战争的原因,俄国的粮食产量已经大大减少,不少的农民被征召入伍,拿起枪械保家卫国,从而耽误了农业的生产。
自战争爆发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大半年的时间,俄国的粮食危机已经十分严重。
如果不是之前澳大拉西亚粮食的供给,恐怕俄国国内就要爆发大规模饥荒了。
而现在,俄国军队之所以能够凑够足够的粮食,因为执行部门从给民间的供给上克扣了许多,这也导致在一些地区,居民的粮食已经明显不够。
目前俄国所面临的糟糕状况一言难尽,这就像一个充满炸药并且十分干燥的炸药桶,任何一点火星就会将它引燃。
1915年5月15日,正当尼古拉二世,一脸羡慕地看着西线的战报时,俄军总司令尼古拉大公带来了一条让尼古拉二世震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