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九章: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1 / 2)

澳洲崛起录 疯艺炯龙 1537 字 2个月前

应英法俄的要求,阿瑟将航空研究室库存的300多架老旧的第一代军事飞机出售给他们,并且将完整的第一代军事飞机技术出售给他们。
虽然转让了技术,但对于阿瑟来说也完全不亏。按照目前澳大拉西亚的航空动力学和飞机制造专业人才储备来看,单独的某个国家基本不可能在飞机方面追赶上澳大拉西亚的进度。
早在几年前,澳大拉西亚就储备了世界将近三分之一的相关人才,现在也只会越来越多。
除非欧洲剩余的专家能够团结起来,否则,澳大拉西亚在飞机方面的优势,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够弥补的。
如果没有澳大利亚的干涉和参与,欧洲各国想要研发出目前澳大拉西亚第四代飞机水平的军事飞机,至少也得花费十年左右的时间。
而澳大拉西亚的的飞机在这十年内至少也能更新换代两次,伴随着飞机的性能一代比一代优秀,澳大拉西亚和其他国家在飞机方面的差距也只会越来越大。
这其实也就是人才储备的好处。阿瑟正因为明白了这一点,用维多利亚奖在全世界范围内大量收买顶尖人才,为自己和澳大拉西亚所用。
目前澳大拉西亚的人才储备已经十分丰富,部分行业的顶端人才储备已经完全不逊色于欧洲列强国家。
粗略的统计,截止1915年,澳大拉西亚从欧洲方面挖掘了至少各上千名物理和化学专家,国际有名的专家至少上百位,行业有名的专家更是多不胜数。
虽然澳大拉西亚皇家物理化学研究协会每年要使用至少500万澳元的研究资金,但这些专家们研究出的成果让澳大拉西亚在各个方面有了不小的进步。
这也导致维多利亚奖在欧洲仍然照常举办,残忍的欧洲战争并未影响这项已经被公认为学术界最高奖项的颁发。
当然,现在还没到新一年维多利亚奖颁发的时候。但阿瑟拉拢人才的行动,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停止。
1915年7月1日,皇家安全情报局局长巴蒂向阿瑟汇报了一条好消息,那就是新一轮20万俄国移民中,人才的数量很多。
虽然俄国在科研方面比不上英法德这样的顶级列强,这不代表广泛的俄国就缺少人才了。
相反,俄国的人才很多,只不过有相当一部分不受目前俄国政府的重用。
如果俄国没有人才,将来苏联也不会快速的成为和美国并列的超级大国。
调查这批20万的俄国移民花费了一段时间,但相较于调查之后的汇报来说,花费的那点时间算不了什么。
新一批俄国移民中的人才包含了农业,工业,物理,化学等方面的人才,甚至还有航空动力学,飞艇和飞机制造等方面的人才。
最值得注意的名字,无疑是在俄国名头不小的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了。
阿瑟对于这位的鼎鼎大名也有所了解,在后世,齐奥尔科夫斯基被称为现代宇宙航行学的奠基人和航天之父。
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出生于1857年,目前已经58岁的高龄。
齐奥尔科夫斯基出生于俄国梁赞省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因为家庭生活环境并不好,再加上齐奥尔科夫斯基十岁的时候得了严重感冒,导致猩红热,最终几乎完全丧失了听觉,因此直到16岁才被父母送往莫斯科求学。
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提一提那段时间的欧洲教育了。和后世被人们熟知的统一高考不同,此时西方的教育大多都是报考制,大学根据自己的招生条件进行考试,则取优者招生。
当然,16岁才接受教育的齐奥尔科夫斯基自然无法进入大学进行学习。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齐奥尔科夫斯基用三年的时间完全钻进了图书馆里,自学了解析几何高等代数和微积分,了解了物理,化学和力学,还非常爱好天文学的和杂志。
没有接受过教育的16岁男孩自学高等代数和微积分,不得不夸赞齐奥尔科夫斯基的聪慧。
学成归来之后,齐奥尔科夫斯基通过了乡村中学的考试,成为一个小城市中学的数学教师。
在一边教书育人的前提下,齐奥尔科夫斯基自己动手组建了一个实验室,一边教书一边开始独立的研究。
在这段时间里,齐奥尔科夫斯基发表了数十篇论文,他的论文不仅频繁送到圣彼得堡的物理和化学学会,还得到了俄国著名科学家门捷列夫的夸赞。
在研究的后期,齐奥尔科夫斯基将兴趣转移到飞艇上,并且提出了全金属硬式飞艇的设想。
这一设想让圣彼得堡政府大为欣喜,并且聘请齐奥尔科夫斯基为飞艇专家。
其实在一战爆发前,齐奥尔科夫斯基已经过上了小资生活。作为俄国的飞艇专家,他每年能获得大约1200卢布的薪资,虽然不多,但也已经完全足够。
但好景不长。一战爆发之后,齐奥尔科夫斯基监工制造的飞艇上了战场,并且很快就被德国和奥匈帝国击毁。
虽然俄国也击毁了来自德国和奥匈帝国的飞艇,但大量投资飞艇却失败的消息,让俄国迅速放弃了整个飞艇研究室,作为飞艇专家的齐奥尔科夫斯基也顺利的成了无业游民,丢掉了自己的金饭碗。
虽然齐奥尔科夫斯基还能重新回到中学做自己的普通教师,但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