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三章:两权对立(1 / 3)

澳洲崛起录 疯艺炯龙 2175 字 2个月前

圣彼得堡起义成功的消息很快在俄国范围内传播,并且煽动了更多的城市进行大罢工和示威游行。
在这些进行大罢工和示威游行的城市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到示威者分成两派,分别是工人阶级和资本主义。
圣彼得堡之后是莫斯科,随后是周边的各大城市和重要建设。莫斯科红场,克里姆林宫,莫斯科兵工厂在短短数天的时间里被起义队伍占领,这场大起义已经波及到了整个俄国欧洲地区。
一战前的俄国是一个极其庞大的国家,最西边是和德国瓜分的波兰地区,最东边达到了亚洲边界,和美国被白令海峡分隔。
因此,俄国是一个彻彻底底的跨洲国家,不仅占据了大片的东欧国土,并且还拥有北亚的巨大土地。
虽然俄国的土地面积十分庞大,俄国真正精华核心的部分还是东欧。
这次的大起义影响范围覆盖圣彼得堡至莫斯科一线,除了前线地区之外,几乎大半个俄国西部地区受到影响,也可以理解为直接影响了大半个俄国。
俄国最重要的两个城市,一个就是目前的首都圣彼得堡,一个是之前的首都莫斯科。
这两座城市之间的部分也是俄国在东欧的精华部分,目前均已被起义队伍占据。
工人联盟和资本主义在煽动起义的途中大肆鼓动周边的城市进行大罢工游行,并且趁机安插自己的人进入其中,意图控制这些大罢工的城市。
在资本主义集团和工人集团有着明显的利益分歧的前提下,谁能掌握更多的权利和将来政府的主动权,就得看大家手中控制的城市数量了。
1916年11月15日,起义队伍策反了波罗的海的舰队,俄国相当一部分军事实力被掌握在起义队伍的手中。
这还没完,前线士兵对于起义同样欢迎。甚至前线士兵还迅速成立了士兵委员会,对于军队的军官进行监督。
大量的俄国平民也欢迎这场革命,他们需要推翻沙皇制度带给他们政治上的解放,瓜分地主的土地带给他们经济上的解放。
在所有俄国平民都吃不饱饭的前提下,只要起义者能够给他们发放粮食,他们就会无条件的拥护这些起义队伍。
11月16日,苏维埃政权正式成立,并且容纳了绝大多数工人政党和布尔什维克党,孟什维克党。
就在苏维埃政权公告成立的当天,资产阶级找到了被抓捕的尼古拉二世,请求尼古拉二世签署了任命书。
在这份任命书中,立宪民主党人格奥尔基·叶夫根尼耶维奇·里沃夫公爵被任命为大臣会议主席,尼古拉·尼古拉维奇被任命为俄国最高总司令。
在拿到任命书的同时,资产阶级立即宣布成立国家杜马临时委员会,和工人政党成立的苏维埃抢夺政权。
苏维埃政权有着大量工人的支持,而俄国家杜马临时委员会获得了包括尼古拉二世在内的旧派贵族的支持。
一时之间,革命胜利后的俄国变得更加混乱,两大政权并立而行,但彼此之间的行政理念却互相对立。
尼古拉二世并未签署历史上的退位宣言,毕竟此时旧派贵族和保皇派还具有相当强的势力,苏维埃政权和资产阶级政权还没有正式确定主次位置。
相较于国家杜马临时委员会全部由资产阶级组成来看,苏维埃政权更加分散,包含了工人阶级的大部分政党,其中最大的就是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两个政党。
这两个政党也有着一定的冲突,都想获得苏维埃政权的领导地位。
和坚定的建立共和政权的布尔什维克不同,孟什维克推行投降主义线路,企图限制革命的范围,并且认为推翻沙皇制度后合法的主人只能是资产阶级。
有着孟什维克的帮助,国家动漫临时委员会很快替代苏维埃政权,逐渐掌握了革命后俄国更多权力。
1916年11月20日,俄国第一届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立。这是一个君主立宪制临时政府,尼古拉二世仍然保持着沙皇的地位,但却丧失了所有行政和军事权利。
大地主格奥尔基·里沃夫公爵成为了第一届临时政府的总理兼内务部长,其他的职位也被资产阶级的各大政党瓜分。
但与此同时,苏维埃政权的权利也并未全部丧失。虽然包括圣彼得堡在内的大量革命地区被临时政府掌控,但莫斯科和周边地区仍然在苏维埃政权的掌控之中。
不过,名义上的苏维埃政权仍然依附于临时政府的统治,只不过临时政府对于莫斯科地区没有实权罢了。
俄国的革命被世界各国关注,特别是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集团。
对德国来说,俄国的革命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俄国人困于内乱,肯定没有足够的力量继续进行战争。
不仅是德国摆脱多线作战的机会,同样也是对西线英法联军发起大规模反攻的好机会。
而对于英法来说,目前也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干涉俄国的革命。再说了俄国目前的革命并未影响到君主制,不过是建成了类似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倒也不是不能接受。
假若俄国人如同历史上法国大革命那般,推翻君主制并且对尼古拉二世处以绞刑,战后一定会遭到英法和其他君主国家的清算。
欧洲王室可以允许欧洲君主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