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三章:问责和甩锅(1 / 3)

澳洲崛起录 疯艺炯龙 2178 字 2个月前

如果说六月之前的欧洲各国政府是稳操胜券的话,那么从八月开始,各国政府可就是热锅上的蚂蚁,甚至用慌不择路来形容都完全不为过。
高额的死亡人数,让教会的教士们几乎忙不过来。因为欧洲的葬礼几乎都需要教士主持,对死者进行洗礼,洗去一身的罪孽。
但问题是,各国死亡人数直线飙升,但教士的人数却基本不变。甚至不少的教士也在流感的感染范围之内,毕竟他们需要接触尸体,自然是高危者。
所幸欧洲没有挂白帆的传统,要不然,此时的欧洲就是一片白色的海洋。
不少地区的葬礼甚至是集体性活动,一个神父往往需要同时主持好几门葬礼,让死者们组团见上帝。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如果不让死者们组团见上帝,恐怕神父就要去见上帝了。
也庆幸阿瑟是有一点道德的,没有像之前的战争那样,提前囤积物资进行出售。
别的不说,这次的棺材商们赚的盆满钵满。棺材一夜之间成了欧洲最急缺的物资之一,价格甚至翻了两三倍。
如果阿瑟真的没良心的话,提前囤积棺材进行贩卖,这至少也是上百万澳元的收入。
不过,这样做确实有损失声望,对于早已经富可敌国的阿瑟来说也没有必要。
国难财和死人财,这是阿瑟的忌讳,发这种财的人真的没良心。
当欧洲各国开始实行各种制度来遏制流感的传播的时候,他们才知道抄作业也并不容易。
想要完全隔离一个国家是很困难的,民众的态度,物资的保障以及各级政府的执行,都需要政府进行把控。
就算欧洲各国此时完全封闭港口,停止和国外的贸易,也已经晚了。
病毒这东西不是说阻挡就能阻挡的了的,就算澳大拉西亚提前两个月进行预防措施,也仍然爆发了上千例流感,死亡人数也超过了两位数。
而欧洲各国就更加悲惨,英国的死亡人数已经突破30万,从英国传播到印度之后,印度的死亡人数更是一个未知数。
要知道,欧洲的卫生条件是世界一流的。像印度这样的殖民地,卫生条件差的可怜。
毫不夸张的说,印度的死亡人数至少是英国死亡人数的20倍,甚至上不封顶。
就连荷属东印度这样远离印度的殖民地,也开始传播起流感,还造成了一个小型村庄上百人全部感染,全部死亡的悲惨记录。
欧洲的街道从八月开始变得寥寥无人,百里空巷真的毫不夸张。
如果仔细聆听,就能听到城市上空飘扬的哀嚎,不知有多少人痛失他们的家人,葬礼在城市各处随处可见,甚至一个村庄最多一天举行了将近20次葬礼,刷新了法国的记录。
说欧洲是一片地狱真的毫不夸张,因为人们觉得他们现在的生活比地狱还要悲惨。
但有个关键问题,在遥远的大洋洲,有一个国家此时的现状和欧洲完全不同,甚至基本没有受到太过严重的波及。
正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民众们原本对政府在流感期间免费赠送的物资还是有好感的,但有着澳大拉西亚的对比,大部分欧洲人只觉得自己国家政府没有任何作为,是因为政府在前期的大意,导致如今将面临如此严重的危机。
这时候,法国人就恢复了自己的传统,大量的人开始上街游行,只不过有的人戴着口罩,有的人却还如同流感之前一样。
都不佩服欧洲人抗议政府的时候是真的不怕死,流感如此严重,有的人是真的不戴口罩。
民众的抗议让法国政府十分头疼。如果像澳大拉西亚一样实行严格的隔离制度,民众们会抗议政府剥夺了他们的自由权。
但如果实行比较松散的管理,法国人又会抗议政府没有任何行动,这简直是艰难的选择。
为了平息民众的愤怒,法国政府只能另辟蹊径,宣布投入40亿法郎来挽救这次流感危机,其中25亿法郎用来购买物资发放给民众,15亿法郎用来进行药物研究。
这下民众们的怒火才算是有所消退。至少政府也拿出了真金白银,这也算是有所作为了。
见街道上游行的民众少了些许,法国政府这才松了一口气,并且紧急和其他国家沟通,企图购买一部分物资。
作为一战伤亡最大的国家之一,法国的物资消耗也是十分巨大的。
甚至法国在中后期仰仗来自英国的物资支援,这才让法国政府得以坚持下去。
战争胜利之后,法国人自然得不到英国的支援,只能靠殖民地运输物资回血。
但问题是,现在流感这么严重的情况下,法国人敢让殖民地的船只靠岸吗?
要知道,通过英国的追踪,第二轮疫情正式开始于西非前往英国港口的商船,这也代表着非洲的疫情远比欧洲更加严重,只不过各殖民地和土著国家的统计能力没有那么强而已。
这就好比英国和印度。目前英国人在流感中的总死亡数字已经突破了40万,印度的总死亡数字也差不多在50万左右。
但谁敢相信这份数据是真的呢?单说印度,死亡数字至少要扩大十倍,毕竟印度的统计能力有目共睹。
英国殖民政府对于印度伤亡的统计,除了部分混血印度人被统计在内之外,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