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七章:定计农业(1 / 3)

澳洲崛起录 疯艺炯龙 2558 字 2个月前

正所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澳大拉西亚的其他建设固然重要,但最基本的农牧业发展也绝对是必不可缺。
作为目前的粮食出口国和畜牧业大国,澳大拉西亚的农牧业一直发展的比较良好。
但在人口日益增长的前提下,农牧业的增长也是必然和必须。
去年澳大拉西亚的耕地面积高达3877万英亩,粮食产量高达1800万吨,农业可谓是十分发达了。
就算接下来粮食产量不再增长,1800万吨的粮食产量,也足够两千万澳大拉西亚人吃上三年以上。
不过粮食这东西,在全世界范围来说绝对是刚需,并且任何时候都不太足够。
虽然看上去澳大拉西亚已经不缺粮食,但放眼全世界,又有哪些国家能做到粮食完全满足国内需求呢?
要知道,一百年后的二十一世纪,都屡有发生粮食危机产生饥荒的事件,饱受贫穷和饥饿影响的国家更是不在少数,更不要说现在了,那些列强国家想要避免粮食危机都不容易,更别说亚洲和非洲那些贫穷国家了。
甚至目前正在内战列强俄国,国内民众能不能吃饱先不说,有的吃就不错了,又有谁会在乎这些民众的感受呢?
粮食在任何时候都是最重要的战略物资之一,这是根本不容置疑的。
不说粮食出口给阿瑟和政府、民间带来的巨大利润了,单单是国家有粮、民众不慌的道理,都值得阿瑟继续提高澳大拉西亚的粮食产量。
在阿瑟的支持下,农业大臣罗伯特制定了贴合四年计划的粮食发展四年计划,预计在接下来四年内,将澳大拉西亚的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分别提高到4200万英亩和2000万吨。
预计每年开垦耕地面积达到80.75万英亩,鉴于殖民地本土化已经火热进行,而各大殖民地最重要的发展方式就是农业发展。
因此,每年新增将近81万英亩的耕地面积也不算困难,对于现在的澳大拉西亚来说完全能够接受。
1919年8月中旬,阿瑟前往澳属帝汶,查看澳属帝汶的本土化情况,顺便参观帝汶的农业发展。
毕竟是阿瑟心中的殖民地本土化的模板,阿瑟对于澳属帝汶还是非常关心的。
澳大拉西亚的殖民地本土化政策正式开始于今年,因此也被这届新的内阁政府看作是一次获得政绩的机会。
而作为试点和模板的澳属帝汶,则被政府投入了大代价。
帝汶岛总面积高达30777平方公里,面积其实也不小。
在物产方面,帝汶拥有木材:红木、青龙木、檀木、桉木、柚木和竹子;拥有矿产:金矿砂、铜矿、锰矿、铁矿、石膏矿、盐矿和油田;拥有农产品:玉米,水稻,番薯,椰子,咖啡,橡胶、甘蔗和茶叶;饲养了猪、羊、牛、马和蜜蜂、还拥有海参、玳瑁和珍珠等海产品,物产算是十分发达了。
但有一个问题,所有的这些产品中,比较有价值的石油澳大拉西亚目前并不缺,要开发也是先开发中东地区的油田。
至于剩下的产品,只能说有,但竞争力并不高,相较于物产比较发达的澳大拉西亚本土地区来说,其实没有太大的优势。
要成为本土,不仅要有相当的发展潜力,相应的物产规模也是要有的。
相较于不好发展的其他物产,粮食的种植绝对是比较划算的。
帝汶适合种植的物产还是比较多的,玉米,水稻,番薯,椰子,咖啡,甘蔗和茶叶都能成为农业发展的选择。
而这些产物也能衍生出其他行业,无论是食物还是制成品,哪怕只是农作物秸秆制做成的动物饲料,对于澳大拉西亚这个畜牧业大国来说都有一定的价值。
阿瑟重点参观的,正是帝汶的咖啡种植园和大型农场。
在西方人的习惯中,咖啡的重要性还是很高的,远远超过从亚洲传过去的茶叶。
甚至就连阿瑟的王宫中,虽然各种饮品都有,但除了红酒之外,消耗最多的还是咖啡。
虽然阿瑟大可以亲自推销茶叶这种东西,但澳大拉西亚并不是茶叶生产大国,这不是白白给别的国家做了嫁衣吗?
要知道,西方人对于茶叶的最多认知,其实并不是茶叶正统的绿茶,而是在印度培育的红茶。
如果在欧洲爆发了饮茶热,有大概率是红茶,而不是绿茶。
这相当于给印度做了嫁衣,虽然阿瑟和大英帝国王室的关系已经恢复,但也没有好到将自己国家民众的利益白白赠送给大英帝国。
帝汶目前的粮食产量高达7.7万吨,足够15万人食用。
而帝汶目前的人口也才堪堪突破十二万,岛内实现粮食自给自足已经完全没问题。
但这一点是放在帝汶的人口没有突然暴增的前提下。
问题是,作为澳大拉西亚殖民地本土化的试点,帝汶的人口必定会在接下来短时间内实现突然暴增。
甚至这种暴增已经开始,目前帝汶的人口在短时间内增长了万余人,这可是之前的帝汶一年的人口增长幅度。
虽然像帝汶这样的殖民地很难吸引移民前来,但如果是政府大力支持,移民来源还是没问题的。
毕竟帝汶目前的人均耕地面积高达3英亩,远超目前澳大拉西亚全国人均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