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八章:炮兵阵地(1 / 2)

澳洲崛起录 疯艺炯龙 1523 字 2个月前

小乔治·史密斯·巴顿是美国历史上二战著名的陆军将领,也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
很多人认为他是“一位统率大军的天才和最具进攻精神的先锋官”和“二十世纪的拿破仑”;但也有人认为他“勇猛有余、智谋不足”、“骄傲自大、华而不实”。
多位二战中著名的将军都对巴顿有着很高的评价,这也足以证明巴顿的个人能力和优秀的战术素养。
但在现在,在这个时代的1928年,巴顿仍然只是美国军方一个不太起眼的人物。
在没有受到重用之前,巴顿的军衔甚至只是上尉,所担任的职务也只是美国陆军中一个没有任何实权的参谋。
这些年遭受到的冷遇和被迫频繁调动的职位让巴顿深切的明白,美国也并非看起来那么美好。
遭遇改变了巴顿的思想,也让巴顿并不具备潘兴将军那样坚定的军人之心。
当然,这也确实是因为两人的遭遇完全不同。潘兴将军在早年就被罗斯福总统赏识,并且从上尉破格提拔到了少将,直接跨过了校级军官的行列。
但巴顿不同,熬了十多年都只是上尉。如果不是这场战争让潘兴将军紧急复出的话,恐怕巴顿的军衔还会卡在上尉,除非能够获得更高层的赏识。
但最近几任总统的能力和处事方式都已经摆在那了,是不可能平白无故的就赏识巴顿的。
如此悬殊的待遇也注定了两人的思想观念有着天差地别的分歧。对于潘兴将军来说,不管战争的结局怎么样,此刻最重要的是履行军人的责任。
而对于巴顿来说,到底是服务于美国政府还是服务于美国人,怎样做对美国人更好,已经成了缠绕巴顿内心最深刻的问题。
1928年11月7日,前线防御阵地。
数天之后,美国军队终于遭受到了澳大拉西亚军队的进攻。
这场战争爆发之后,打断了潘兴将军和巴顿复杂的内心,将两人的注意力全部拉回到战场。
整条防御阵线被潘兴将军称作弓形阵地,原因是这段河流是弓形的,仿佛一个打开的口袋一般,等待着澳大拉西亚军队的到来。
但很快,潘兴将军就发现事情的发展超乎了自己的预料。
首先是对面的军队数量,看起来似乎不止几万人的规模。
这和潘兴将军手中所掌握的情报完全不一样。根据情报来说,北线进攻的军队只有三万人左右,分别是澳大拉西亚和菲律宾的各一个师。
但现在正面战场进攻的兵力就不止两个师,这也让潘兴将军对情报的准确性发出了疑问。
好在也不用多长时间,潘兴将军就自己解开了自己的疑惑。
前线汇报,在进攻中发现了大量的俄国面孔,怀疑是俄国的军队支援。
如果加上俄国军队的话,面前的澳大拉西亚军队确实不止三万人。
这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潘兴将军参加过一战,自然也清楚各国陆军战斗力到底如何。
对于潘兴将军来说,一战时期战斗力最强的自然是德国人,这可是硬扛着多个列强的进攻愣是撑了好几年的恐怖存在。
排名第二的虽然众说纷云,但对潘兴将军来说应该就是澳大拉西亚人了。
澳大拉西亚的进攻犹如不要钱一般,各种炮弹子弹轮番上阵,根本不给人反抗的机会
再加上训练有素的军队,甚至能和德国军队打的有来有回,这是潘兴将军眼中其他国家军队不具备的。
最关键的是,其他国家的军队没有德国人那种精气神,但澳大拉西亚的军队却有。
那种悍不畏死的精神才是决定军队战斗力的关键,一支不怕死的军队才能发挥出足够的战斗力。
至于目前所面临的俄国,如果不是军队数量的话,恐怕战斗力在潘兴将军的眼中要排到4到5名了。
这也是潘兴将军松了一口气的原因,相较于面对那些澳大拉西亚军队来说,潘兴将军更愿意面对俄国人。
不过,还没等潘兴将军高兴太久,防御阵地上就遭受了敌人频繁的轰炸。
这是澳大拉西亚和俄国的约定,那就是澳大拉西亚必须向俄国军队提供有力的空军和火炮支援。
澳大拉西亚对此自然没有任何问题,毕竟已经让俄国人作为先头部队了,自然也得付出一点什么。
相较于伤亡来说,资金的花费对澳大拉西亚来说并不算什么。
对美国军队来说最要命的是,头顶的轰炸还没有结束,敌人的火炮阵地又发动了铺天盖地的轰炸。
澳大拉西亚的机关炮虽然威力不强,但火力压制能力十分优秀。
这种火炮对防御阵地造成不了太大的伤害,但却能有效的压制敌人的进攻。
在这样的火力照顾下,潘兴将军率领的那些新兵根本不敢露头,大多数士兵只是朝天开枪,然后就缩到战壕中自己闷头装填子弹。
“该死,他们的后勤怎么能够承受如此大规模的轰炸?”潘兴将军面色沉重,躲在战壕中一脸阴沉的看着天空中的轰炸机。
澳大拉西亚可是跨洋作战,面临的后勤压力要比美国多得多。
但澳大拉西亚仍旧保持了大规模的轰炸,这对美国军队来说可不是一件好事。
“高射炮呢?都拿出来,让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