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一章:磨刀霍霍向法国(1 / 3)

澳洲崛起录 疯艺炯龙 2037 字 2个月前

相较于法国人给出的条件,英国人给出的条件毫无疑问更加丰厚。
这其实也代表着澳大拉西亚大概率会和英国人合作,法国人注定要在南美洲的竞争中独自对抗英国和澳大拉西亚。
虽然明面上法国是世界第二列强,但这并不代表所有人都会这么觉得。
如果只看本土的话,澳大拉西亚在工业和军事方面早已经超过了法国,经济方面因为法郎不断贬值的原因,澳大拉西亚的经济也是要比法国本土好上一些的。
如果不是法国广袤的殖民地让法国的总体数据好上那么一些,再加上阿瑟为了避免直接和英国人起冲突,特意将法国人推向世界第二列强的缘故,恐怕现在的世界第二应该属于澳大拉西亚。
对于阿瑟来说,不管排名世界第几,不过只是一个名头罢了。
如果因为这个名头让英国人对自己产生敌意,甚至动用一切力量来防备自己的崛起的话,那就有些得不偿失了。
虽然世界第二和世界第三看起来有着庞大的实力差距,但只有阿瑟才明白,目前的澳大拉西亚在军事方面可以碾压法国,可以说有100%的几率击败法国。
这并非阿瑟骄傲自满,而是澳大拉西亚军队和法国军队横向对比之后得出的结论。
不只是法国军队,许多参加过一战的国家,他们对于战争已经开始惧怕。
一战带给他们巨大的人力伤亡和财产损失,让大多数欧洲人并不愿意再看到这样一场大规模的战争。
但澳大拉西亚恰恰相反。虽然澳大拉西亚在一战中也有伤亡,但伤亡相较于其他列强来说非常低。
更重要的是,在一战期间,澳大拉西亚吞并了大量的土地,还借着大量物资出口和军火贸易的时机,让自己国内的基础建设和经济发展达到了欧洲列强的水平线。
可以这么说,正是因为那场世界大战,彻底让澳大拉西亚具备了列强的实力,和欧洲列强之间底蕴的不足也被抹平了大半。
再加上澳大拉西亚国内盛行的对阿瑟的个人崇拜,让澳大拉西亚的军队充满战斗力,并且达到了真正的悍不畏死的地步。
光是军队的士气和斗志,澳大拉西亚的军队绝对是最顶级的,可以轻松碾压目前惧怕战争的法国军队。
更重要的是,因为阿瑟不惜血本制定下的抚恤政策,澳大拉西亚军队的士兵可以说毫无后顾之忧。
这和岛国那种盲目的狂热还不一样。岛国的军队虽然也能爆发出堪比澳大拉西亚军队的斗志和狂热,但士兵的斗志终究是盲目的。
当他们的斗志受到影响,军队的士气和所爆发出的战斗力也会大幅度降低。
但澳大拉西亚军队不同。因为后顾之忧已经被阿瑟彻底解决,他们可以放心的为了阿瑟和王室以及整个国家而战。
哪怕他们战死了,他们的家人也会得到政府的优待,还有王室和政府发放的大笔抚恤金,能够保证他们在缺少家庭的顶梁柱的情况下,还能够吃饱穿暖,不至于饿肚子。
如果不是海军方面落后于英国人太多,凭借着澳大拉西亚恐怖的军事表现,和英国人竞争世界霸主的宝座也不成问题。
当然,目前的太平洋霸主宝座对阿瑟来说也已经足够了。世界霸主并不是那么好当的,至少现在,阿瑟并不愿意成为世界霸主。
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结束,等到世界秩序趋于稳定之后,阿瑟才会对新的世界霸主宝座产生兴趣。
当然,在确定对世界霸主的宝座发起冲击之前,阿瑟必须得确保澳大拉西亚的海陆空三军实力都位于世界顶尖。
目前海陆空三军其实都有一定的缺陷。首先是规模,海陆空三军都只能算是世界一流,海军和陆军数量并非是世界第一。
这其中人口的影响很大,继续扩大人口规模也是阿瑟接下来要做的。
在阿瑟的预想中,人口能够达到5000万,所有军队加起来总规模突破100万人,才有资格去竞争世界霸主的宝座。
当然,要想彻底坐稳世界霸主的宝座,人口就必须得想尽办法突破一亿人。
在英国人的干涉下,这场所谓的调停会议其实就是为了给巴拉圭争取时间的谈判。
法国人自然也明白这一点。在整个谈判期间,玻利维亚和巴拉圭的条件都很夸张,明显任意一方是不可能接受的。
在提出相当离谱的条件的同时,无论是玻利维亚还是巴拉圭,都在大量购买着相应的武器装备。
不过在武器装备的购买方面,两个国家根据各自不同的理念,购买的方向也并不一样。
玻利维亚还是秉持着大手笔的原则,因为有着来自法国和美孚石油公司的贷款,玻利维亚购买的武器装备全部是坦克和飞机,还有一些大口径火炮等等重武器。
而巴拉圭就不一样了。本来巴拉圭在轻武器方面就严重紧缺,他们购买武器的重点方向就是包括步枪,机枪和小口径火炮在内的轻武器。
值得一提的是,巴拉圭和玻利维亚也各自聘请了来自澳大拉西亚和法国的陆军教官,成为他们军队的指挥官。
这种情况在这个时代还是很常见的。小国家在陆军战术方面的掌握并不完善,他们在军事方面的人才储备也并不多。
大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