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一章:罗马和平会议(1 / 2)

澳洲崛起录 疯艺炯龙 1527 字 2个月前

眼看着德国和波兰即将爆发边境危机,法国人再也坐不住了。
1935年8月3日,法国外交部长亲自前往柏林,向德国政府提出了举行和平会议的请求。
同时,法国驻意大利外交大使也联系了意大利政府,倡议这次事件的双方应该在会议桌上坐下来和平的谈判,而不是动用人们都不想看到的武力方式,用流血的代价来换取最终的结果。
因为还没有到约定的进攻时间,德国和意大利也打算看看法国人到底是怎么抉择的,于是同意了法国人的和谈请求。
至于波兰,面对着法国和奥地利的要求,波兰人也根本不可能无视。
如果因为无视法国和奥地利的要求从而丧失了欧洲列强的支持,波兰单独面对德国,胜算其实并不大。
波兰政府纵使有再大的野心,也不可能因为自己的野心而丧失理智。经过慎重的考虑,波兰人也同意坐在谈判桌上和平的解决问题。
不过,在谈判举行的地点上,几个国家都有着不同的意见。
作为和谈的发起者,法国人想将和谈的举办地点放在巴黎。巴黎不仅是法国人的大本营,同样距离争端的地方比较远,算是比较适合的地点之一。
但德国和波兰全部拒绝了法国人的要求。波兰人要求将和谈的地点放在波兰,尊重波兰对现有国土的主权。
而德国,他们并没有要求将和谈的地点放在德国的城市,而是要求将和谈的地点放在自己盟友的首都,意大利的罗马。
在和谈的地点上,法国人也不愿意进行过多的僵持。最终,和谈的地点被确定在了意大利的罗马,参与者有德国,意大利,法国,奥地利帝国和波兰。
在英国人无暇他顾的时候,法德意奥四个国家,就是目前欧洲国家中最有实力和影响力的列强。
因此,这次罗马和平会议也吸引了大量欧洲人的关注。如果和平会议能够妥善解决近段时间内欧洲的矛盾,对所有欧洲人来说都是一件好事情。
1935年8月17日,罗马和平会议正式在意大利的首都罗马举行。
这次会议的规格比较高,双方参与会议的人选都是各国的主要领导人物。
法国出席这次会议的是新任总理皮埃尔·赖伐尔。自上一次法国总统和总理之间的矛盾爆发之后,阿尔贝总统就罢免了爱德华总理的职务,由皮埃尔·赖伐尔重新担任法国总理。
皮埃尔·赖伐尔对于法国内阁来说也并不陌生。早在一战时期,皮埃尔·赖伐尔就在法国国会任职,并且在最近几年多次担任过法国内阁成员。
在法国内阁中,皮埃尔·赖伐尔算是和阿尔贝总统思想理念比较接近的官员。在真实的历史中,皮埃尔·赖伐尔不仅支持过贝当元帅上台,还出席了维希法国的总理职位。
从这方面也能看出皮埃尔·赖伐尔是一个坚定的主和派,甚至对于国家荣誉感和民族利益没有太多的认同。
法国派出这么一位坚定的主和派参加会议,也证明了法国人在这次会议中的态度,那就是用一定的代价来换取长时间的和平。
除了法国之外,其他的几个国家所派出的参与会议的成员,也都是鼎鼎大名的人物。
德国方面,首相亲自出席,已经证明德国的态度。意大利方面同样也是由墨索里尼出席这次会议,和德国方面还是有着很高的默契的。
奥地利帝国方面,参加会议的是帝国的皇储奥托。
毕竟其他国家都派出了主要领导人参与,奥地利帝国在不出动首相的前提下,能够对得上这些人身份的,也就只剩下帝国皇位的继承人了。
至于波兰共和国,派出的人选其实没有那么重要。
这场会议的其他参与者都是列强,波兰虽然是当事国,但波兰的地位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
如同慕尼黑会议上的捷克斯洛伐克一样,波兰人在这场会议上最大的作用,就是向外界证明了这场会议是因何而召开的。
从这一点上来说,波兰还是要比其他的几个国家强的。
至少到目前为止,波兰算是为数不多能够促使四个列强坐在一起举行和平会议的。放眼整个欧洲,能做到这样程度的国家并不多。
会议一开始,德国和意大利就表达了极其坚定的态度。和德意双方的态度不同,法国人的态度比较偏向于退让,奥地利的态度更是模棱两可,根本没有一个具体的想法。
双方对于各自需求的坚定程度,很大程度上已经决定了这次会议的走向。
这场会议唯一有所争执的,其实就是德国所要求的领土范围。根据德国人的要求,波兰不仅要割让完整的波兰走廊,还要将立陶宛的控制权交给德国。
但泽自由市自然不用多说,将重新加入德意志帝国的怀抱。
这么一来,一个中欧地区面积不逊色德国多少的中等国家,将直接沦为匈牙利一般的小国。
更要命的是,波兰将丧失所有出海口,并且再次变成被德国和俄国夹击的状态。
这样的要求对一个底蕴本来就不强大的国家来说是致命的。如果法国同意了德国的要求,波兰人别说实现大波兰的设想了,就连在德国和俄国的夹缝中维持独立都很困难。
法国人自然不愿意被德国拿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