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374早稻熟了,开镰(1 / 2)

其实不用皇帝说他们也知道,派他们来试验稻田新种法,肯定是个露脸的好时机,他们自然不会轻易放过。

也当尽心尽力把该做的做到位。

顾拾月不知道秧苗有剩,顾水给了老百姓的事,她去田庄里忙了几天,累的半死,躲在家里休息。

许久不干活,体力都跟不上了。

顾山下定决心要捣鼓出打谷机出来,窝在工部不出门。

皇帝觉得奇怪,问镇南王:“顾山去工部了,一去就是一整天,不知道在研究什么。回来的人说他还叫了木工过去,要做个看着像是房子一样的东西。”

镇南王也疑惑:“房子一样的东西?那是什么?”

“不知道。”皇帝摇头,脸上带着微笑,“朕很好奇,他又会给朕带来什么样的惊喜。火铳的认捐很成功,如今大部分的配备都叫人给认捐完了,就剩下小部分的了。

容哥!咱得谢谢顾山呀!要不是他,朕哪儿来的银子造那么些火铳?”

镇南王笑着看了眼皇帝,一副“我什么都不说,就静静看着你表演”的神情。

田庄里的禾苗随着气温的攀升,生长很快,第一次耘田,顾拾月去田庄教了几遍,顾水和大司农的官员就学会了。

之后他们又雇了原来的那批人来帮忙耘田,工钱还是一样的。得了秧苗没付钱,许多人都说不要工钱,管三顿饭就行。

耘田没有插秧那么累,速度也要快许多,最主要的是把田里的杂草给拔掉,给禾苗的根部泥土松动一下,让根部吸收养份更快一些。

耘过一次过后,隔半个月耘第二次,再隔半个月到二十天耘第三次。

第三次过后,基本上就不用干什么了,等着收割就是。耘田请的人都是原来那一批,他们干活实在,手脚利索。

知道这皇上要求种植的试验田,来干活的人个个都觉得很自豪,他们有幸参与了这次试验。

加上他们自己家里也种了早稻,村里许多人都眼红的不得了,大司农的官员时常过去看他们田里的稻子,更是让人羡慕不已。

没想到种早稻是皇上让人试验的,看来大梁已经在研究稻种了,照这样下去,明年他们也许就能种上了。

三次耘田结束,禾苗已经开始封沟。

啥叫封沟?就是长的连成了片儿,看不出来之前一株一株,一行一行的样子。

顾水和大司农的官员都混熟了,大家没事就爱坐在田头上看着绿油油的一片稻田,心里满满的都是骄傲。

这是他们辛辛苦苦花费了许多时日种出来的,长势良好,形势喜人。

不出意外,这五百亩早稻收上来都会被当做明年的种子储存,明年春天,不仅仅是这个田庄能种植早稻,整个京都各镇应该都会种上。

到那时,百姓们就不会再饿肚子了,两季稻子,怎么着都能吃饱肚子了。

封沟之后,顾拾月来了一次,看着满田畈绿意盎然的禾苗,她也觉得很是赏心悦目。拔了一根禾苗上来剥开看了看,竟然没有发现害虫。

也许是古代的稻虫害还没有到来,封沟之后的十来天,稻谷就会抽穗儿,出花。这个时候的稻杆子最鲜嫩多汁,也是稻虫们最喜欢的。

等抽穗完成,灌满浆水,谷子的雏形就已经完成了,虫子想啃都不好下口啃了。

大司农的官员们听着顾拾月的介绍,和一些防治稻虫害的方法,个个神色认真,不停地在本子上记录下来她说的每一句话。

顾水没有记录,他不怎么会写字,他用的是脑子在记。

日月更替,夏日来临,田庄里的禾苗已经抽出了谷穗,长长的,长势优良。大司农的几位官员个个喜笑颜开,感觉这些日子来的辛苦没白费。

眼看就到了快要大暑的日子,禾苗已经弯下了沉甸甸的腰,顾拾月觉得时间差不多了,吩咐开镰。

顾山的研究也早就准备好了,他一共做了五台打谷机,全部都运到了田庄来。顾水不知道这是什么,围着它左看右看。

顾老爷子也没见过,问儿子:“老三!你说这是啥来着?”

“打谷机。”顾山给老爷子解释,“就是给稻谷脱粒用的,很方便。来,我安装好了,给你们示范一下。”

打谷机的安装很简单,就在机子的上面加上一个斗就行了。底下都是整体的。顾山做的打谷机就是现代八十年代流行起来的那种,一根连杆连着齿轮带动转轴,踩动底下的踏板,让鼓轴快速飞转,把谷子都打下来。

没有机油给齿轮润滑,顾山就加了大豆油,没办法,古代人还不懂得开采石油呢。想润滑,要么用桐油,要么用豆油,等有时间他看看能不能找到蓖麻。

那种东西榨出来的油虽然不能吃,润滑是最好的。

斗子安上,顾山把打谷机轻轻松松地踩起来,告诉他们哪里有危险,手不能去触碰。

顾老爷子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