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九章 压力转移(1 / 2)

鹅的三国 中更 938 字 25天前

安排好马超后,又沿着驰道一路向东。

天黑前抵达甘宁驻屯的陕津,夕阳在侧,黑熊驻望三门峡。

这里就是中流砥柱成语汇总砥柱所在,可砥柱看名字就知道,就是个大一些的石山石柱。

冬季黄河水浅,砥柱露出许多;盛水期,砥柱勉强能冒个脑袋。

砥柱真的不算什么,对漕运影响最大的是砥柱上游的石门,传说中大禹治水时,开凿石山,凿出来的人门、神门、鬼门。

光线不是很好,河水汹涌两岸又有冰层。

黄河凌汛期还未到来,但只是目前这么粗略观察,黑熊就感觉这里的景象与他记忆中的砥柱、三门有很大差异。

可能是水量不同,也可能是水库的原因。

但他凿通三门峡,彻底解决这里的心思则是十分强烈。

这里卡死了关中与关东的漕运,是帝国的血栓所在。

要么打通,要么开凿新的河道,用新的河道进行漕运通航。

可泥沙问题若不解决,新河道势必淤塞。

未来河套区域压缩人口以放牧牛马为主,黄河能恢复,再清澈,依旧会有泥沙。

开凿新的河道,河床低浅,水流比三门河道平缓,那泥沙淤塞很快的。

此刻看着三门河道,给了黑熊一种‘束水冲沙’的感觉。

在看着三门周边的石岩,黑熊皱眉沉思,如果未来积攒足够的白法力,洗练一个十吨重的钢钎。

通过施法召唤的方式,借助重力加速度冲击这里的石岩,那效果应该会很不错。

将这段破开、疏通,关中对关东的物资汲取效率必然大增,可以集中力量向西开拓。

甚至可以想办法连接洮河、渭水,将漕运路线持续向西。

重力加速度这招玩得好,人工制造几个巨大的堰塞湖。

湖水积聚,然后破开山梁形成缺口,借助水力冲刷,就能扭转河道。

以后世的科技来说,移山填海这种工作交给核武器,就没有办不到的事情。

只是国家相互制衡,没法大范围改造地球。

黑熊思索片刻,很明智的放弃了那疯狂的计划。

如果洗练出万吨级别的道具,或许才有那么一些可能性。

自己洗练最重的东西也不过是铠甲,也不知道重量、体积会不会影响召唤。

但解决三门峡、渭水以及河渠淤积问题,还有恢复古汉水这三件事情,他已经有了解决的思绪。

光靠一个吕布是不行的,多弄几个七级傀儡,使用重型工具,让这些永不疲倦、力量极高的傀儡负责开凿,效率会很快的。

然后是渭水以及关中各种渠沟的淤积问题,则需要更多的傀儡道兵。

靠铁锹、背篓挖土清淤……这得挖到哪年去?

最简单的就是通水的情况下,将大量傀儡道兵投入河床。

让这些不需要呼吸、落水就沉的傀儡道兵搅动淤泥,水力裹杂泥沙自会排入黄河。

渭水能这样处理,关中所有渠沟都可以这么搞,无非就是反复多次、一层层的清淤。

还有古汉水,黑熊对这个不是很了解,只是自媒体让他听过大地震让古汉水改流,至于具体如何变化,没去调查过,就没有实际的头绪。

还有堰塞湖,山体崩塌堵塞河水形成巨大堰塞湖。

以山体坍塌后的强度,必然会用很多的山岩、土石……这似乎不是自己能解决的。

别说引水入西域,就是恢复关中、汉中漕运都是一件十分棘手的事情。

但也没必要气馁,几年时间里解决三门峡血栓,以及疏通关中漕运灌溉网络……就已经占了巨大的便宜。

秦国经过耗费了多少人力才有了关中沃野千里?

自己只需要三年或者五年,就能恢复关中的灌溉体系,节省了巨大的人力支出和时间成本!

这大概才是道兵傀儡种田的取巧办法,指挥傀儡耕地、挑水,才是最笨拙的办法。

思维落定,暂时搁置各种水利改建、恢复的念头,他驱马入陕津城。

陕津城邑不过七百余户人口,甘宁这里的驻兵也只有五百人。

军队分散驻屯,能节省粮食、增强掌控力。

陕津城内暮鼓响彻,守门吏士就等第三通暮鼓结束后封闭城门。

当值军吏远远看到策马轻驰而来的黑熊、吕布,顿时尾椎骨发寒正要跳脚呼喊,又很快反应过来,自己早就被收编了。

“快通报府君!是镇北公来了。”

军吏拉扯身边快腿小青年低声呼喝,又拍拍自己身上可能存在的尘土,快步出门几乎十几步俯身长拜:“卑职恭迎镇北将军!”

相距几十步,黑熊也勒马降速,驱马撞入城门甬道。

马蹄声哒哒响彻,看着陌生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