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大战一触即发(1 / 2)

南山城,已成为奇迹的孕育之地。在连续的观察与试验之后,梁青云对此深具信心。南山卫的战士们,每人已配备火绳枪,手雷不下三十枚,更有大型爆炸武器无数。

而最令梁青云自信的,是那才试射不久的神威乾坤炮。其力足以摧枯拉朽,非比寻常。

现如今,这大炮已能造出十门,虽于战场之广看似寥寥,但莫忘,今日之战非如后世般四散开来,而是必须城池相继,一步步的推进。

若能将这大炮布置于玉门关上,便能让那些胡人纵有千军万马,亦难以向前跨半步。

然而,尽管这般布局如梦如幻,但梁青云亦清楚,于如此短暂的时间内,运送这些庞然大物至玉门关,非同小可。

战报传言,那众胡之蹄声雷动,三日可至于玉门关下,然而,信报之真伪,时日之长短,实非笃定,胡人或已悄然逼近玉南关矣。

而玉门关之卫,能否挺身而出,拒敌于外,此亦是另一番心事。

毕竟那十三王爷,对梁青云皇位垂涎已久,若他们忽开城门纵敌,那胡人铁骑可就得以势如破竹,直逼中原腹地。

届时,我方大炮之布置,便成了一桩终须解答的难题。

不过,经过深思熟虑,李安与梁青云已有定夺——嘉峪关,这被山岳环抱的天险,将是他们计策的关键。

嘉峪关,中原与蛮域之界,关内乃中华疆土,关外虽亦梁土,常有盗匪横行之苦。

正因如此,此关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若能将那十门威猛大炮一一运至,足以让胡人尝尽苦头。

且不说,嘉峪关与玉门关并无遥远,中间只隔两城,守军之力,足以为我争取黄金时间。

依李安与梁青云之谋,即便十三王爷贪恋皇位,亦非得以肆无忌惮,而这段时间,足可调遣火器,安置军队。

梁青云的目光便转向了李安,声线中藏着战略决断之意“李安,汝觉得,是否如先前所谋,举行部署?”

李安肯定地点头“不错,敌军已至玉门关外,守军不会有过多拖延,勉强五日而已。届时,定有急报传来,告知我等玉门关危急,或是胡人已破关而入。”

话音未落,影卫的通报声已经响起,一名影卫女子步履匆匆,低身请求觐见天子。

随着玉蝉一去一归,手中已添急奏书信。不必翻阅,便知是玉门关之急报。

梁青云接过信笺,略一浏览,便冷笑着丢给李安“如你所料,此乃玉门关之急奏。言胡人铁骑势如破竹,守军力竭声嘶,一夜抵抗后城破,无奈何遁退至一隐谷之地。”

在座诸人心知肚明,此乃推诿之辞。玉门关坚固高大,易守难攻至极。三十万胡人欲啖此硬骨,非得损兵折将,至少亦要葬骨十万。

眼下之景,胡人竟未流血便破关而入,此中必有蹊跷。无需多言,此事必是十三王爷已与敌人暗中议和,避战旁观。

这一切的背后,何尝不是权谋之争,皇位之争的一幕幕冷峻铺排?

虽然真相如日中天般跃然于众目睽睽之下,众臣却个个缄默不语,无人跃跃欲试,挺身而出。

梁青云心中早有预感,明晨朝会之上,必有野心勃勃者挑起风波,十三王爷之兄,想必正是这番动荡的导火索。

她轻笑一声,道“时间尚存余地,皇上,我即刻安排精锐,确信在那胡人抵达嘉峪关之前,我等将万事俱备。”

梁青云听罢,轻轻点头,心中对李安的敬佩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平日里他言辞轻佻,态度不羁,然而面对国是大事,却总能力挽狂澜,从不贻误战机。

如今之计,尽在他的掌控之中,战前布局,亦早有准备。一声令下,南山卫之勇士们便可通宵达旦,日夜兼程。

“此行你须谨慎,切莫轻身涉险。江山若失,我们尚可另起炉灶;但你若有所损,朕的天下亦将东摇西倒。

你须明白,若无了你,朕的世界将彻底失色。这皇位,又有何意?”梁青云的话语中带着几分哽咽,眼角潮湿。

她虽是一国之主,自幼承继帝位,然心底里,终究仍是女儿家。

特别是这南山城中的日子,更是让她体会到了作为女子的柔情与依赖,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牵动着她对李安的思念。

她越发沉溺于这种自在生活,无需承担重压,一切烦恼都有李安为她挡在前头。

此刻,她的心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李安。如果失去了他,她将茫然失措,那高高在上的帝位,又有何意义呢?

正因为如此,她的情感真挚而深刻,李安见状,轻步走前,温和地将她拥入怀中。

他轻抚她散乱的秀发,然后在她额头轻吻一下,温声安慰“皇上无需忧心,臣自有分寸。此次前往,定会让胡人无功而返。

哼,他们想踏越我华夏国土,简直是异想天开,更别说染指我的女人,简直不自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