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成长的梁青云(1 / 2)

此言一出,四座皆静,众人神情肃穆,凝视着李安,犹如望向通往不朽的明灯,满是虔诚。“李大人博闻强识,真乃见识非凡,末将诚服。”

户部尚书刘福首当其冲,出言恭维,随之而来的,是朝中百官投向李安的一道道敬佩目光,如潮水般涌现。

见到这一幕,梁青云心中的大石悄然落地。终能顺遂发出那枚“窃听器”,往后,朝中风云,无不尽在其掌握之中。

“来人,将朕最后一件如意美玉取来,朕欲以此奖赏栾山。”

话语甫落,群臣面面相觑,一片愕然。栾山所犯罪行,实属难容,按律当除其乌纱帽,剥夺官位。

然而陛下不仅未加责罚,反行赏赐,众人皆惑不解。

赵丞相亦是雾里看花,不明梁青云之意图,但他深知此局由己方开启,若不妥善收尾,恐户部侍郎之位将旁落他人。

“陛下,栾山结党营私,中饱私囊,臣以为应严惩不贷,以警效尤。”

栾山难以置信地望着主上,深知赵丞相此举,无非是以自身为棋,保全户部大局。

事已至此,只因他行事太过张扬,将事态扩大,咎由自取,无可怨言。

正当栾山心灰意冷之时,梁青云却话锋突变。

“栾山出身寒微,凭科举之路,步步艰辛,终至乌纱加身。”

“天下多少寒门子弟以其为楷模,若仅因一时疏忽便褫夺其乌纱,又将令多少人心寒。”

李安略显讶异,未曾料到梁青云竟有此等体恤人情之面。栾山更是感动涕零,未曾想陛下与朝廷并未将他遗忘。

“古语云,玉能养人,碎玉替主消灾。今日所见,确乎其言。”

“天意若此,朕自当前行顺天。”

此刻,殿上众人亲身感受到了玉石之灵,碎玉带来安宁吉祥。故而梁青云之决策,无人敢异议,给予栾山改过自新之机,既合情理,又顺天意。

“臣拜谢陛下洪恩!誓以死效忠陛下。”

自此,栾山被梁青云巧妙收拢,再望向赵丞相,唯有满腔歉疚。

“哼,适才你欲弃车保帅,而今有陛下庇护,天意助我,赵丞相,恐怕往后我不能再为你马首是瞻了。”

“鉴于你认错态度尚诚,罚俸半年,望你能及时悔改,为我大梁发掘更多贤才。”

“谢陛下隆恩!”

重获乌纱,加之陛下再次赏赐的如意玉佩,令栾山热血沸腾,誓以余生报国效忠。

此时的栾山尚不自知,他的仕途之路已悄然行至绝境。

赵丞相心中已有筹谋,只待栾山归位,便将这户部侍郎之职彻底架空。“即便有幸得北夏恩泽,也莫忘户部实为本王囊中之物,非北夏所能染指。”朝堂之上,赵丞相面色如常,甚至还率先响应,为梁青云的决断喝彩。

“陛下英明!”梁青云微微颔首,对于栾山归途中的风雨,她无意再加干涉。在这场浑水里,混乱愈甚,那些不可告人的秘密便愈易浮出水面。

目的既达,百官对窃听玉石之事深信不疑,梁青云未待大太监发话,便主动开口:“众卿可有他议?若无,退朝!”

老将军刘步上前,众人以为他有要事禀报,却未料他只道了声“恭送陛下”。这位国丈大人,显然在暗示梁青云应早日赴后宫。

此言一出,纵使有人心怀事急,也只能按下,待至明朝。

再观李安,自退朝以来,神情恍惚,下台阶时更是险些失足。

“你这轻薄之徒,留神脚下!”梁青云没好气地瞪了李安一眼,心知他已开始挂念皇后。

“前往素清轩,朕欲探视静妃。”

自轩辕玉珍有孕后,这还是梁青云首次前去探望。作为皇室首例皇嗣,静妃所受待遇自是不凡。

让梁青云意外的是,皇后竟于素清轩陪伴着静妃。

“臣妾参见陛下!”皇后与静妃并肩行礼,梁青云走近,首先轻握皇后之手。

“朕的皇后劳苦功高,有你照料静妃与腹中龙裔,朕大可放心。”

给予皇后肯定之后,梁青云转向珠圆玉润的静妃。

‘没想到静妃确是易于受孕之体,李安那次偶一为之竟成事,看她这日益丰腴之态,恐怕即将为朕诞下龙子。’

“咳咳,静妃也辛苦了,这是朕为你准备的补品,你需安心养胎,若有何需要,尽管告知皇后。”

“谢陛下!”

静妃声音虽淡,梁青云并不介意,只盼她能顺利诞下皇嗣。

随后,李安搬进了带给素清轩的礼物。

静妃自上次一别,已两月有余未见李安。

说来也怪,那夜斗地主的场景,竟有些怀念。

李安偷偷打量静妃,本是想忆旧,却意外发现了一番新天地。

‘哎呀,区区两月未见,她的身段竟变得如此丰腴柔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