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相术(2 / 3)

导师刘丰也对丁齐解释过这种现象,道理很简单,就是工作过程中见的人多了,而且观察与分析得很用心,久而久之便会养成这个能力,或者说形成这样的习惯。古人所说的相术,其实就是基于这个原理,只是上升到某种理论的高度、总结出种种规律,便成了所谓的相学。

比如曾国藩就写过一本《冰鉴》,专门讲怎么由相而知人。相学是一套形而上的理论,总结出的规律未必是正确的,有的甚至是纯胡扯,但相术的原理却是真实存在的。

所以最高明的相术,不是看了多少本所谓的相学书,而是有这种真正的观察技巧与经验积累,从而达到某种水平,就像一个渐悟的过程。

丁齐不仅在观察人,也在观察环境,客厅的左右墙壁上各挂着一副字。东边是一副橫卷,写的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行楷字体非常漂亮,每个字差不多都是荸荠那么大。卷末的落款题的是“山闲”,应该是这位亲笔所书。

丁齐并不是书法家,但他在图书馆工作了这么久,最近的工作就是考证各种古籍,虽说不出太多的所以然,可鉴赏的眼光还是有的。朱山闲的字写得非常漂亮,不仅很见功底而且相当有气韵,这幅字已经称得上是艺术作品了。

西面的墙上挂着一幅立轴,写着一首五言诗:“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丁齐悄悄用手机上网搜了一下,这是唐代诗人裴迪所作的《送崔九》,与对面那幅《桃花源记》意境呼应。

这首诗每个字都有菜盘大小,和对面那幅是一样的行楷字体,应该也是朱山闲的亲笔。小字考功力,大字考劲力,能将大字和小字都写得这么漂亮、完全保持了一致的水准,可见这位的书法造诣相当不错。

丁齐不由赞叹道:“这两幅字都是您的亲笔吧?原来您也是一位书法家!”

朱山闲摇头笑道:“闲来无事,陶冶情操而已,哪敢称什么书法家,我也没指望借此闻名。”

“不指望这个,不指望这个!真要是那样,

可能就坏事了,那些个江湖门道我还不懂吗,防不胜防啊。”

石不全到了屋里喝茶时,便改口叫朱师兄。看来有些称呼只是自己人之间才会用,没必要让门外人听见。

这栋二层小楼,楼上楼下都是双卫结构。一楼有客厅、厨房,还有两个房间,其中一个是带独立卫浴的套间。另一个应是客卧,被朱山闲改成一间私密的小会客室兼书房,如今就是石不全修复古卷的专用工作室。

二楼有个连接楼梯的小厅,外面还带了个大露台,里面同样有个带独立卫浴的套间,另外还有三个房间。那三个房间都是空的,只有套间收拾出来放了家具、床铺。整栋小楼的原始户型朱山闲几乎原封未动,更没有拆墙改造,楼上楼下共六室三厅。

朱山闲对石不全道:“师弟,假如你想在二楼干活,就挑一间空屋子,把东西都搬上去。”

石不全摇头道:“不用了,一楼好,工作台放在一楼更稳。假如师兄原先安排在二楼,我还打算搬到一楼来呢。”

一楼的桌子比二楼更稳?丁齐听得有些发愣。这种细微的差别也能感觉出来?对工作环境的要求也太挑剔了,简直不是人类!

朱山闲看见丁齐的表情,也知道他在想什么,又特意解释道:“这个小区很安静,但出门往北还有好几个工地。夜里会有很多重载大卡车经过,过个沟坎或者意外爆胎,是能感觉到震动的。”

然后他又对石不全说道:“这里一楼放桌子的确很稳,雨陵区的地质勘探资料我都查过,我们这片地方下面是整体基岩,你就安心干活吧。”

石不全放下茶杯起身走向书房道:“我去检查一下快递来的东西,打开包裹就准备开工了。我工作的时候,你们谁都不要来进来打扰。”

丁齐本来还想观摩一番石不全的绝活呢,不料这小子直接来了个免打扰。朱山闲笑道:“别去管他,他就是这脾气。丁老师今天如果想住这儿,楼上还有一个套间是收拾好的。假如你不留在这儿住,我就住这儿陪阿全。”

丁齐:“您忙不忙?”

朱山闲:“最近不忙,而且从这里开车去办公室只要十分钟,我住哪儿都一样。孩子上大学了,上海交大,他妈妈也调到上海工作,正好可以陪着,现在家里也就我一个人。”

丁齐其实挺想留下来陪石不全的,他对《方外图志》的内容以及石不

全的修复工作都很感兴趣。但一来他还要去图书馆上班,这里的确太远,二来听朱山闲的语气,这位其实是想亲自陪石不全住在这儿,于是便告辞离去,临走前还加了个微信。

接下来的这段日子,丁齐突然变得清闲了。他每天仍然在工作,但心理感觉却有点无所事事。前段时间他将太多的精力都用在了寻找方外秘境的线索上,如今线索已经有了,只是等待石不全那边的结果。

记得导师刘丰曾说过,有些事情会让人在不知不觉中上瘾,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