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抗干旱打造自吸泵天津卫千里来流民(1 / 7)

离开造纸厂,一路风风火火来到向阳新村,这时候正值中午,太阳火辣辣的。村民们都在树下乘凉,这时候就算是挑水浇地也没有什么用。只能等到下午太阳偏西之后,大家才能再次拼命挑水,把这些地都再浇一次。

最近这半个多月,村民们为了挑水保苗,一天也不敢停歇,真的是累的不行,也只有在这中午太阳最火辣的时候停歇下来喘一口气。

看见村民们都在休息,程风也没有进村子,拉转车头去了双龙泉处。

双龙泉周边树林非常茂密,加上这里的泉水潺潺,透着一股丝丝的凉意,整个小树林的气温都比外面要低了好几度,感觉还是很凉爽。

很多的村民都在这里的树荫下乘着凉随时观察着那些新作物的状态。当初种植的时候,程风就想到了干旱的时候如何抗旱的问题,所以在种植的时候特意把那些农田都开到了双龙泉的下方。

现在果然起了作用,因为地势稍低,村民把土地周围开出了一条条的沟,两个人一组在旁边用绳子捆着木桶往那沟里扬水,所以这一片的土地,因为没有缺过水,庄稼长得非常的好,这也是村民们用尽的全力保苗的结果。

因为不用一担一担的挑水,所以村民们都在轮换着在扬水,虽然天气很热,但是因为干活的人少休息的时间长,再加上旁边有这么一个凉爽的地可以乘凉。大家还是过得很悠闲。可比上面向阳村,红旗村的村民幸福多了。

大少赶着羊车来到这里的时候,一些村民们正在这树荫下聊着闲篇。

看着这些清闲的村民,又想起向阳红旗两村的村民,大少觉得不能让村民们顶着大太阳挑水了,必须要搞个水泵出来解决问题。

也没去打扰村民,大少只是如走马观花一般的把这些植物看了一遍,向日葵已经有半人高,西红柿也已经长到了一尺多高。辣椒更是快,已经出现了花骨朵,马上就会进入开花期。

那土豆已经长出半尺高的青苗,红薯秧子都爬了有一米来长,程风看了看,每一棵秧苗基本上都有3~4条,长的一米多,短的也有三四十厘米,再过上半个月,让这红薯秧子再粗壮一些就可以扦插了,到时候还能增加十来亩红薯地。

那落花生也已经长了一拳头这么高的苗,看样子长势还是很不错,这一个多月来村民们估计是没有少在这里打水浇地。

因为肥料充足又是第一年栽种,那30多亩玉米真是非常的好,那青苗都长得比自己还高了。看着这玉米的长势,程风心里甚是安慰,只要把这些新物种保下来,其他的小麦地就算是颗粒无收也无大碍。

离开玉米地,远远的看看旁边的水兵营房,发现里面并没有什么人,于是便直接去了码头。果然在码头上发现了正在这里帮忙卸木料的护卫们。

找到景正荣,了解了一下那三百个老兵的安置情况,千叮咛万嘱咐的叮嘱景正荣,一定要让这三百个老兵吃好喝好住好,先把他们的身体先养一养,最少让他们吃上半个月有油有肉的饱饭,等半个月以后有事情需要他们去办。

看着大家都忙得不可开交,问了一下现在的情况,最少要到两天才能全部卸载完。大少也不便去打扰,那码头上人来人往乱糟糟的,大少也怕被人挤到海里去。只远远的站在远处,观看了一会码头的情况后,便直接进了造船厂。

船厂议事堂,负责人徐盛宇,蒙炳刚几人正在和毛永诗商量毛大帅的旗舰改造问题。见程风进来,几个老头子便把大少抱到桌子上坐着听他们的讨论。

大少坐在桌子中间,看着围着桌子坐了一圈的人在那里讨论改造的内容。听来听去其实也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无非就是,毛永诗要求船舵得改方向机的,驾驶舱都改琉璃窗,舷窗的海贝壳全部拆掉,换成琉璃的。

还有喊话的传音系统,通风系统,会有气笛声的锅炉等,总之就是要照着自己家的船上的东西来改。

大少暗自庆幸这小子不知道自己座船桅杆上有一个大号望远镜,要不然估计也得要自己给他装一个。

这些东西其实程大龙都已经答应了,那自然没有什么可说的。大少现在担心的是人手问题够不够。

徐盛宇道:“目前还没有到,主要生产期人手还有多余,腾个二三十人来改装这船没有啥问题。别的都好说,只是这船问题有些麻烦。”

“怎么个麻烦法?徐师傅说来听听。”大少还真不知道这舷窗琉璃有啥问题。

徐盛宇叹了口气:“主要是咱们这里就只有一条船坞,还被咱们的新船所占用了。大帅的这条大福船是三千料的,没有干船坞,咱们根本没办法直接把船拉到岸上来。这船上不了岸,那船舵的改装就会成为一个大麻烦。”

“只要其它的没有问题就行,至于那船舵嘛,车到山前必有路,总是能想到办法在水里解决的。

大不了就在船屁股后面搭一个架子,改好了再把架子撤掉,反正那船舵是木的,万一掉水里也不会沉底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