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有个单位想转正(1 / 2)

“那高主任您的建议是采用什么控制手段?”

“瞄准线半自动指令制导,射手专心瞄准就好,剩下的交给控制系统去完成。”

虽然大家连手动指令制导()和半自动指令制导(a)的概念都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但是还是能理解这个方式的大概意思。

“高主任,现在我们的电子技术好像跟不上吧?”

高振东一时也有点不好说,毕竟这技术太新了,新到大部分人都没听说过,而且的确除了他自己,没人有把握。

他只好含糊说了一句“电子技术方面,总是在发展的嘛,再说一开始,可以使用手动控制先顶上的。”

说完,高振东问了一个触及灵魂的问题“这个弹有没有打过实弹?”

研究人员道“打了三发,命中率1/3,可能是我们的射手训练时间有限,没有打好,在这个前提下,这個命中率已经很不错了。”

高振东一听,对于我们的射手佩服得五体投地,哪里是没有打好,这不说是神射手吧,至少也可以说是天赋异禀了。

要知道高卢鸡拿这东西打北非游击队的固定工事,面对火力羸弱,缺少远程反击火力的游击队,可以从容射击的高卢射手,首战却全部打飞。

高振东只好隐晦的道“这个命中率可不一般了,我们的射手已经很优秀了。”

这话听起来挺矛盾,所有人一时之间搞不明白高振东的意思,你搁这儿阴阳是吧?

高振东见大家不解,拿起了说明材料道“刚才我看了这个弹的相关材料,正好,我本专业是搞自动控制的,我发现这个弹的控制律是有问题的。”

高振东把11的控制律问题给大家做了一个解释,在这个问题上,所有人没有任何异议,什么叫技术大拿?这就叫技术大拿,拿着一份材料,就能分析出导弹打飞的原因。

“原来是这样,我说怎么射手已经是精挑细选,层层选拔出来的,结果还是打了个不咋样,原来毛病在这里。”

“看见没?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人家说话虽然不怎么客气,可是脑子里是有真东西。”

“这下我们做针对性改进的话,可就比原版还好了,解气!”

“”

防工委领导和使用方代表双目放光,如果高振东前面的话,因为实际条件、对战术的理解以及技术风险等原因,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暂时不好下定论的话。

那刚才这一席话,就已经可以说是这个会议最大的成果之一,导弹导弹,打都打不准,还叫什么导弹,还不如用火箭弹,便宜。

当然,日后东方某国那种精度堪比导弹,传言射程靠配重控制的火箭弹,就不在讨论范围了。

高振东一席话就解决了这个导弹的一个重大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极难发现的技术隐患,这让大家对高振东的技术功底,都非常佩服。

一位研究人员道“高主任,这个问题最麻烦的是怎么发现问题,现在有你发现了这个问题,剩下的相对就好解决了。”

言下之意,你前面的话我不一定认可,但是刚才这个问题,我是服气的,不过这个问题可以针对性解决,不用把11整个推翻。

对于这种谨慎的态度,高振东也不介意,从整个系统层面来说,有人踩油门,就得有人负责踩刹车,否则一路狂奔,并不一定是好事。

毕竟我们现在的底子薄,受不了折腾,经不起浪费,从大部分人的视角来看,高振东大部分建议的技术风险相当之高。

至于高振东这个挂逼,另当别论,他要做的事情,肯定都是在正常情况下看来技术风险极高的。

像4d装甲书输送车、步兵战车、二代坦克技术预研这些项目,如果不是高振东已经拿出了诸如592、593、新工艺、新炮、新装甲设计等干货,想要推进也不是那么容易。

而且那些干货,要么是已经搞好的,比如592、593,要么是理念先进,但是技术条件是成熟的,比如爆反装甲、复合装甲,所以接受相对容易。

而在反坦克导弹的仿制这个事情上,高振东提出的想法,基本上都是基于全新的技术,还没影子的东西,比如新的固体火箭发动机、还没完善的半导体电子技术等,所以大家心存疑虑就很正常了。

会议进行了很久,最终达成的决议,还是按照11仿制我国第一代反坦克导弹,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吧。

毕竟11的纸面指标,在这个时代看来已经是很优秀了,可以把老毛子的“大黄蜂”和汉斯猫的b810“眼镜蛇”吊起来打。

所以在大洋公约国家内有很多国家都装备了11,其中也包括花旗佬。

至于11的最大缺陷,巧了么不是,我们有高振东同志,他发现了这个问题,剩下的事情就好办了,这也算是高振东自己给了自己一枪。

总之,由于理念太过先进,指标要求过于优秀,导致技术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