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跟着我再搞一个晶体?(1 / 2)

还没等大家欣赏完,高振东向俞允成点了点头,俞允成下了指令:“准备一下,拉第二根!”

考虑到彻底冷却之前,很多检验是做不了的,高振东和俞允成商量之后,决定一次性拉三根。

这东西体积可不算小,要彻底冷下来,也不是短时间能做到的。

干脆,整三根出来,也能检验单晶炉和单晶硅对应工艺参数的可重复性,要知道,他们这个单晶炉可不是只准备搞个研究,只验证这条路线的可行性,而是要验证单晶硅量产的可行性。

一旦成功之后,这个单晶炉是要作为标准硅单晶生产设备量产的,自然相关的试验要求比拉一根试试要复杂、严谨得多

否则以高振东的技术,加上俞允成的经验,也不会花上这好几个月了。

说起这事,俞允成就不由得泪流满面,豪横啊,想起自己拉4個9硅单晶的时候那捉襟见肘的情形,籽晶只有一枚,一旦失败,下一枚的资金都还没有着落。

但是要论劳累程度,俞允成应该排第一,所以宣布成功这份殊荣,就让俞允成来吧,这是他应得的,至于高振东自己,不缺这个。

三根拉下来,加上其他七七八八的准备、试验、数据记录、收尾等工作,也要花不少时间。

“仔细想想,好像也有段时间没见他们聚餐了,还以为不行了呢。”

不过现在5个9的也能用了,更别说现在这个“半步6个9”的产品了。

到了下午,三根硅单晶棒都拉制完成了,第一根已经冷却得差不多,送到检验室去了。

别的不说,1274厂就等着呢,他们一直等着硅单晶,以及高振东承诺的硅单晶之后,带着他们搞集成电路。

实际上科技发展到高振东穿越的时候,半导体工业硅单晶纯度动不动就是9个9,而极限能做到16个9!

这就是背靠大树的感觉啊。

让他来宣布吧,虽然单晶炉能成功,高振东自己毫无疑问是最核心最主要的原因,首功当之无愧,没有他拿出来的设计、理论、数据,这东西成不了,或者说速度没有这么快,性能没有这么优秀。

听见“成了”两字,大家都彻底放松了下来,虽然这只是第一根的第一批数据,但是这已经代表这一步是稳了!

他端起杯子,和俞允成走了一个,然后道:“老俞,单晶炉搞完了,再帮我搞个晶体,技术我都想好了,不过我自己忙不过来,有兴趣的话,一起干。”

高振东对此也非常高兴,毕竟他知道这个单晶炉是靠谱的,但是具体能靠谱到什么程度,那还是不知道的。

“晶向,没问题。”

到了快吃饭的时候,第一根硅单晶棒的第一批数据回来了。

俞允成想了想,又问了一句看似扫兴的话:“那如果只有第一根成功了呢?”

正所谓是没有垃圾的性能,只有垃圾的价格。

吃饭的时候,高振东突然想起个事情来,这个事情让俞允成帮忙最好不过了。

高振东摇摇头:“不留!我们需要做实验的话,再拉两根就是,反正收尾工作还需要一点时间,来得及。现在最主要的是,让大家知道我们有这个能力了。有的地方在盼着这个消息呢。”

“研究室那帮又去吃饭了?”

“电阻率,在预计范围内。”

“哟,看来是又有什么项目搞成了吧,他们习惯这样。”

听了俞允成的指令,整个项目组的人很快行动起来,赶紧赶紧。

中间大家甚至还换班轮流去食堂吃了个饭,试验室有管理规定,尤其是正式试验期间,不能在实验室吃饭。

高振东和俞允成对视一眼,他点了点头,把测试数据递给了俞允成。

拿着数据奔过来的组员,一脸的兴奋,手里挥舞着几张纸。

一路看下来,两人神情振奋,别的不知道,至少这第一根,能看到的项目,是都妥了。

俞允成被高振东这大手笔给惊呆了:“全送出去?自己不留?”

不过还不能高兴太早,他们一项一项的继续往下看。

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涉及到一个行业的开创,未来几十年最为热门的技术方向,就是靠着刚才那几根黑乎乎亮闪闪的棒棒奠基的。

说实话,以到现在在单晶炉上投入的时间和成本来算,这炉子就算十根里面拉成一根,高振东都要夸它工作努力,成功率高。

从这两个掺杂浓度单位就知道,1pp的有害杂质对于半导体器件的影响有多大了。

“来了来了,成了成了!”

高振东想了想:“这样,今天明天,麻烦你带着他们加个班,把这三根硅单晶棒的参数都测出来,这样我们心里也有底。”

“同志们,我宣布,经过我们三个月的努力,通用单晶炉项目,成功了!”

高振东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