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被忽悠去(1 / 3)

记录者的密码 王萧萧 1704 字 1个月前

新闻热线编辑部早间,只有黄主任,其它人都不在。

记者都有各自己的线,一般情况下,早上直接就去了各自的跑线单位。这跑线,那个时候只是落实在两台一报,就是通常说的报纸的日报、广播、电视的一套节目。

两台一报又设有新闻部,负责时政要闻的采访。

新闻部内部又分别给党政机关一把手,派有随行记者。

相关的各部委办局,则被划分为一个个行业,分别由记者担负起采访工作。

记者深入到所在的战线,几乎是天天起来就往这些单位跑,一来二去的,从厅局长,到各处室领导,混个脸熟悉。交的朋友越多,稿源也越多,写的稿子也越多。

处好的,一些检查活动,宣传部门的同志提前通知记者,一同前往。遇到了拉练检查,一出去就是七天、八天。吃、住都由组织活动的单位负责,家里没有负担的,巴不得出去转上几圈,好吃好喝。一些好的单位,还会给一些会务费,算是报酬。

黄主任一个人在屋里来回不停的溜达,时间还早,边走边想着构思论文。虽然不去一线采访,奖项拿得少,可论文写得多了,照样进职称。

王萧萧忙活了半宿,早上是来交稿子的。

外面的人看着记者风风光光的。可其中的辛苦,只有入了门才知道。

白天各部委办局上班了,记者比他们晚不了多少,也跑了过来。人熟,挨个办公室的窜。

办公室里人员勾心斗角的,见了外人来,心情舒缓一下,唠唠闲嗑,不用想太多。

有的时候也难免发一些牢骚,放放心中的闷气,总比和同事聊天,指不定把谁得罪了要好得多。

从跑线单位回到办公室,大家也没空打招呼,各忙各的,写稿子,交稿子。稿子写不完,就拿回家,夜深人静,没有人打扰,可着劲的写,直写到三更半夜。

王萧萧将厚厚的稿子,足有十几页。不光格子里手写,还粘贴着字条条,交到了黄主任 手里。

那个时候办公条件差,设备简单,采访的同期声,就是被采访对象的录音,要一字一句的写到稿纸上,然后用哪段就剪下来。

摘录音是一个功夫活,一句话一句话的听,一个字一个字的商。标点符号都不能少。

磁带是盒式磁带,开始做记者的,一句话往往记不住,听过却了,磁带往回倒,重新听,重新摘。时间久了,功夫练成了,听过不忘。

部门主任姓黄,身体魁梧,说起话来就笑,身体并不像外表看起来那么好,早早的就秃了顶。

黄主任,笑得不招人待见。长长的脑袋,像个肉色的大西瓜,满嘴的长牙。

所以背地里人们送了个外号”黄老邪”。

不过黄主任人好,所以不能用皮笑肉不笑来形容他的笑容。

因为人好,大家和他也不客气,稿子写完了,往那一放,怎么改都行,就是别拿回来让我重写,反正记者采访、写稿,已经受累不少,再受累该轮到你当主任的了。

黄主任对这样的事情也想开了,习惯了。反正也没事,不用出去,改稿倒是成了他的乐趣,举手之劳,还得了一个随和,送了一个人情,又被人们认为是体谅下属。

黄主任还有一个本事,就是改稿之余,把内容收集到一起,多写论文。记者采访采得好,黄主任论文写时长久了,也非常的高。

记者一线采访,获奖不容易,而且一年只评一次奖。而论文则不同,发表论文的刊物,可以写上几页纸。

最主要的是,职称评定的人员,同样也很少,或者根本没有机会去一线采访。于是就在游戏规则上下了功夫。

这个决定可是让当记者的着实为了难。很多获奖专业户,也难过得了论文这一关。

当时进职称的原则是,三篇论文可以抵一篇获奖稿件。也就是说,你坐在家里,写上三篇论文,就可以顶替一篇获奖作品。

可是即使你拿到十篇获奖作品,也顶不上一篇论文。于是,在新闻圈内就出现了这样的怪现象,很多记者,拿到多少个奖项的记者,干到头,还是个中级。

这个时候就有人说了,谁让你不去写几个论文。而记者中也有人说了,我们天天去一线采访,哪还有力气和心思去合计论文。

黄主任采访少,又不忍心把别人辛苦写的稿子挂上自己的名,获奖作品少,却得到了好名声。

但是,黄主任写的论文多,进职称就顺利,也就早早的拿到了正高级职称。

。。。。。。

”哎,来得正好,有事找你。”

“昨天晚上总监找我,特意点名,有个采访必须得你去。”

看着王萧萧不屑的眼神,黄主任有些讨好的笑着说:“这个采访有点难度,你去正合适,别人还真弄不了。总监也是这个意思,如果你要是不去的话,这个采访就算了。”

这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