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瓶颈(1 / 2)

记录者的密码 王萧萧 1183 字 1个月前

三位来到工人新村的时候,院子里人不多。

小区建得早,多是退休的老工人们,不在岗了。所以,提到“劳动湖”湖畔的劳模楼,知道的人并不多。

几个中年人问起来,听说过,也气不过。

“劳模做了那么多贡献,这房子本应分给劳模。现在处长都挤进了 ,这算怎么回事。”

“既然盖劳模楼,你名不副实,你挂羊头卖狗肉干什么。”

。。。

从工人村出来,回到宾馆时,放好了车,天已经黑了下来,路边的烧烤摊子红火着。

庆军开车,一路辛苦,三人在路边找了个摊子坐了下来。

本来已经吃过饭了,接下来找些仪式感,顺便聊聊天,顺下思路,交流下感情。

“哎,王哥。刚才有的听了都骂上了。你说这经理他也不住那,顶着骂,盖这个楼图啥。”

采访时庆军从来不搭话,这会也有些气不公了。

“过去咱们常说一句话,‘作威作福’。这其中的威和福,就是官场里的学问。而建这大楼,就是高级的‘作威作福’。”

“咱们先来说这‘威’,大楼建在了风景区,本不该建,但是我批下来了。这就是‘威’。”

“不该的事,把它变成该了。不能的事,把它变成能了。不能行的事,把它变成了行。这在同级班子里面,有威风;在下属面前有威严;上级领导那有威信;在兄弟单位之间,有威风。”

“咱们在这‘福’。这高就高在,大楼建起来了,这个福气,你们处级干部去享,上级领导不去,不和你争,通过作这个‘福’,到头来还是树立起自己的‘威’。”

“这个‘威’竖起来了,这‘福’也就作成了。”

“在同级有威风,在下属有威严,在上级有威信,在同行有威望。做事自然也就没有了阻碍。”

“有道理。”庆军和俊锋听了,不住的认可中,一杯酒下肚了。

“就拿刚才咱们到工人新村去采访。去了之后,就明显感觉到,小区内当时正是刚刚吃过饭,家里人全着呢。但家家户户都黑灯瞎火的,点着小灯。一看就是生着过日子。”

“就是,咱们去的那家,厨房水笼头一滴一滴的接着水。以为这样就水表就可以不转。”

晚间,萧萧、俊锋、庆军三人来到工人新村时,小区里人很少。

有几家一楼厨房亮着灯,主人在洗涮碗筷。

几经打听,才对小区有了些了解决。

小区很大,占了排水沟北侧一大片区域,周边医院、学校、菜市场都有。

现在居住的多是退休的老工人。房子面积大一些的四十多平,小的不到二十平。

一提劳模楼,因为多是退休在家,企业的情况很少了解和知道。

知情的人也意见满腹的说,现在进行房改,不让建新房了,劳模楼是怎么建起来的,他们也不知道,分房的事情更不知道了。知道的都是听说的,有意见就不用说了。

提起“a先生”说的三位劳模,大家都知道。上了年纪的直挑拇指。

“那当年,别说多能了。天天不着家的在厂子里。往炼钢炉里一看,就知道火候到不到。”

“上千度的钢水来了,穿着厚厚的防护服,里面像是水洗了一样。舀一勺子钢水,往地下一倒,就知道里面出钢好不好。”

说着说着,这位老工人还特意把三位领到了一户一楼人家外面:

“你们要找的三位劳模,有一位已经不在了。还有一位搬走很长时间了。”

“孟玉喜家住这,黑着灯家里应该没人,听说这几天也要搬走。你们愿意来,白天再来吧。应该是去儿子家了。”

。。。

早间,三人的车子顺着公路向城区东北部驶去。

这里距离风景保护区远一些,有二十来公里的距离。

一路上不时有山包包出现。山包包经过长年的一采,被削去了一半,露出灰白、褐色的石头。山包包下面就是采矿、选矿厂,粉尘矿厂上空和周围被扬起的粉尘笼罩着。

道路路面和两侧的庄稼地、菜地、草地上,也是粉白色的灰尘。

走了很远,稍稍灰尘少了些的地方,一座灰白色的建筑,主体楼六层,连接着五层的附属办公楼。

矿业公司总经理办公室,孙副主任客气的安排沏了两杯茶。

茶具是白色磁杯,那个时候在一些企业的办公室很是流行,也有一种贵宾来到的尊重。

茶不错。那个时候茶的种类不花哨。龙井、碧螺春属高档了。

听了来意,孙副主任没有犹豫,说等一等,了解一下,请示一下。

过了一会,孙副主任回来客客气气的说道:

“今天来的真不巧,总经理、主管副总经理都不在。你看这样,我请示了一下,一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