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眼睛会说话的女孩(1 / 2)

记录者的密码 王萧萧 1360 字 1个月前

西昌县三羊镇中心小学院内建了六、七座塑料大棚,初春乍暖还寒,孩娃们被安排到大棚小学里上课。早上冷得直哆嗦,中午晒得直冒汗。。。

拨打新闻热线的是三羊镇中心小学孩子的家长们,到了,还一个劲的说:“千万虽说是我的打的电话,要不孩子就得挨批评了。”

三羊镇归西昌县管辖,早些时候王萧萧去过那里。

整个县域境内“七山二水一分田”,又以低山面积居多,其次是丘陵、河谷平原。

即使这样,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峰竟然有50余座。又有5条大河蜿蜒逶迤跨县入海。

西昌县历史可以源起到夏、商、周,各个时期又有不同的建、设。冀州、幽州和燕国,以及至后来秦、汉、晋、南北朝、隋、唐时、宋代、元朝、明朝,在这里都有历史足迹佐证时代的久远。到了清朝时期,这里的百姓用山涧里的龟壳,酿制成酒,送到了宫里,皇恩浩荡,免去了后来成为县城的村子所在地,百姓的税赋。

后来这种用龟壳泡制的酒,还一度进入了人民大会堂的宴会厅。

西昌县有山,有山就有矿。锰、钼、铁、铜虽然丰富,一直没有被列入到国家的开采。这一地势起伏复杂,二是对山林的保护限制。有矿不能开采,春季风大雨少,夏季热雨集中,秋季雨少低温,冬季干燥寒冷,十年又有九旱。

于是当地就有了一段顺口溜。

春夏持平60天,秋季日照时光短,十年倒有九年旱,又愁粮食又愁暖。

这个贫困的帽子就一直也摘不下来。

上一次到西昌县已经是一年前的事了。

西昌县是省里有名的贫困县,有了名,也自然就成为主要领导的扶贫点。

既然是主要领导的扶贫点,自然就会得到更多的关照。

各厅局也是争着想办法,帮助摆脱贫困,共同走上致富之路。

于是,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这县里最贫困、最往山里的村子里,就修了一条扶贫路。

这条扶贫路绕过山村后,又通往了县城。

两侧连绵不断的山峦,中间是四、五十米宽的峡谷。

一行三辆车在峡谷间的道路上颠簸着,缓慢的向前行驶。

道路是靠着山间北侧,依山修建。

顺着路南明显是一条山间小河。

只是河中没有水,到处是散落的石砬。

日头被山间林木挡住了,白天也如落日前般的余辉散落,一会明亮、一会幽然。

这次来西昌县两件事。

一件是来陪着扶贫,做个报道。

二来再就是接到反映,扶贫路成了破烂路,做个采访。

这次帮扶对象,是两个女孩。

两小时前,车队到达了林子头村。

林子头村在这条破损的道路处,向北沿着两山之间的村路,一直往里走。

走到尽头的水库下方就是了。

水库不大,上游林子比较茂密,山上的水缓缓的流了下来,进入水库之后,再通过坝上的溢流口,缓缓的向下流,就成了路边的小河潺潺流水。

这次来扶贫县,目的很明确。

来人是妇联和团口的,通过当地对口单位,帮助介绍两个贫困户,要求是女孩,十二、三岁,要聪明、灵秀一些。

帮扶的时间可以不受限制,可以一直供养到大学。

至于为什么选择女孩。一路上来人也不隐晦的说,家里没有孩子,实际上是做收养打算的,如果选择男孩,怕将来男孩要顾家,养活山里的爸妈。再就是将来婚姻嫁娶,处理不好了,好事变成了坏事。

如此算计,自然也不多余。

那个时候,深山里人穷,并不奇怪。

山上野菜、山榛倒是不少,交通不便,送不出去,也进不来收,又当不了粮食。

河套子里种些苞米、大豆,勉强换些钱,加上自家地里见些菜,就算过得下去。

村里年轻一些的都走出去打工了。

自己在劳务市场上做些力工、小工。

人多活少,来了主顾大家争着压价的去。

钱不多,一把一利落,到头来去了吃喝,一年到头,带不回家啥钱来。

苦就苦了那些被包工头带着出去干活的。

老板黑心,去了说是月结。到了就变成了季节,后来到年根底一块算。

包工头负责管吃、管住,想想能把钱攒到年根底,一并多些带回家中,省了放在手中留不住。

想是想的好。可到了年根底,老板不是找借口溜了,找不到人。就是没有钱,爱怎么的怎么的。

老板找不到,就找包工头。包工头挣的是人头钱,老板不给钱,包工头也没钱,一年到头的吃花都是借来的,又不能不让大家回家。于是,有能耐的千方百计,找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