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坞堡农庄(1 / 3)

巡航 秋叶_2021 2091 字 2022-11-14

坞堡,又称坞壁,是一种民间防卫性建筑,大约形成王莽天凤年间,当时北方大饥,社会动荡不安。富豪之家为求自保,纷纷构筑坞堡营壁。东汉建立后,汉光武帝曾下令摧毁坞堡,但禁之不能绝,由于西北边民常苦于羌患,百姓又自动组织自卫武力。黄巾之乱后,坞堡驻有大批的部曲和家兵,成为故吏、宾客的避风港。史家陈寅恪在《桃花源记旁证》一文中认为:"西晋末年戎狄盗贼并起,当时中原避难之人民……其不能远离本土迁至他乡者,则大抵纠合宗族乡党,屯聚堡坞,据险自守,以避戎狄寇盗之难"

在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各国大力推行屯田制,屯田制是两汉以后,历代官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利用士兵和无地农民垦种荒地的制度。有军屯、民屯和商屯三种。屯田始于汉武帝时西域屯田,为军屯。建安元年 (公元196年) 曹操采纳枣祗、韩浩的建议,在许昌附近招募农民屯田,当年得谷百万斛。后又推广至各州郡,由典农官招募农民耕种,是为民屯。屯田之民免服兵役和徭役,被称为"屯田客"。屯也是一种军屯的屯田组织单位。军屯是以田兵从事屯垦的一种军垦组织。《晋书·食货志》:“今以 邺 奚官奴婢著 新城 ,代田兵种稻,奴婢各五十人为一屯,屯置司马使,皆如屯田法。”糜氏家族在黄海之滨的屯垦,均以屯田法组织开垦。每屯各为五十户。可分得良田百顷,每户占地两百亩。另有湖泊水面或者山林若干,以供蓄养鱼类或小型牲畜。

曹魏时期推行的大规模屯田制度,到魏末已逐渐遭到破坏。到264年,魏元帝下诏罢屯田官,将典农官分别改为太守、令长(县令)。次年,晋武帝又重申前令,民屯制度正式废除。民屯废止以后,贵族、官僚争相侵占田地,隐匿户口。原来的屯田客或投依豪门,或游食商贩,加上服役为兵者,有一半人不再从事农业生产。致使农田荒废,粮食减产、国库空虚,百姓陷入穷困之境。

针对这种情况,灭吴以后,西晋采取两项重大措施:①罢州郡兵以归农。②颁布占田制。占田制是西晋晋武帝司马炎颁布的一种土地、赋税制度。从占田制的内容看,它是一种既保证政府收入,又保护士族特权的一种土地制度。占田制并不是官府授田,更不是将地主的田地授与农民,而是在屯田制被破坏的前提下,允许农民占垦荒地,占田制中对于官僚士族占田、荫客、荫亲属等特权条款有着详细的规定,其主要精神不在于对官僚士族的特权加以限制,而在于确认和保护他们已占到大量土地和户口的既成事实。

占田制是战国、秦汉以来「名田」制度和限田政策的产物。晋初社会经济有所发展,土地兼并渐趋严重,为加强对自耕农民的控制,及限制更大规模的土地兼并,以保证国家赋税徭役的征发,太康元年(280年)灭吴统一全国后,西晋政府遂颁布占田、课田令。占田、课田令规定: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丁男课田五十亩,丁女二十亩,次丁男半之,女则不课(男女年十六以上至六十为丁,十三至十五、六十一至六十五为次丁)。后来租赋降到每亩三升、二升,也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朝廷租赋最低的朝代之一。官吏以官品高卑贵贱占田,从第一品占五十顷,以下每品递减五顷,至第九品占十顷。此外又规定贵族官僚和宗室、国宾、先贤之后及士人子孙还可以荫庇亲属,多者九族,少者三世。从一品官到九品官还可以荫佃客十五户到一户,荫衣食客三人到一人。

糜氏家族在河北河南等地招集失地农民进行的屯垦,就是按照占田制的规定实施的。糜氏家族以重金在皇藏峪和芒砀山附近大量购买的田产,均以糜氏家族中各支系人口分别所有,如此在官府中造册登记,为的是不让官府有核查田亩的口实。实际上糜氏家族所购田产均为家族公产,并不分属各路旁系分支。而且远远超出在册登记的数目。由于皇藏峪周边并无广阔的水泽保护。周边购置的良田在乱世中很容易遭到盗寇流匪的侵扰,在芒砀山区周边大泽以外所购置的大量良田,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为了解决此一难题,糜氏家族对自己所购置的所有良田都进行的精心规划整理。他们在这些良田沃土上挖掘了大量的灌溉渠,引入芒砀山大泽中的湖水进行统一灌溉。皇藏峪附近的农田也是引入峪中大河之水浇灌,为了保证皇藏峪周边的农田在大旱之年也能获得充足的水源,糜氏家族还在皇藏峪腹心地修建了几座大型的梯级水库,以用来积蓄山泉之水,保证了周边农田浇灌之需。

由大小灌溉渠分割的每一个区块的农田中。分别建立了统一规制的坞堡农庄。坞堡都用山中开采的大石堆砌,大石相互间用蒸熟的糯米混合生石灰制成的灰浆粘结。十分牢固可靠。在这些屯垦区中灌溉渠的主干道旁,建有一条可以通行重型四轮马车的道路。道路由砂石铺成,并不惧怕阴雨天气。灌溉渠和大车道两旁植有数十排白杨。白杨树下是一片约有近百米宽的被改良培育的低矮桑树林。每年的春秋两季,这里的农庄庄户们都会养蚕。产出的蚕丝均为糜氏家族收购。过了春秋养蚕季节,这数十米宽的桑树林就成了放养山羊的牧场。农户们每年依靠养育山羊也可以获得一笔不菲的收入。

由于糜氏家族通过整体规划平整的田地中大规模使用了牛耕,每户农民分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