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古三门湖(1 / 3)

巡航 秋叶_2021 2128 字 2022-11-14

上古时期,在黄河尚未贯通之前,陕、晋、豫交界处,包括陕西关中地区,山西西南部临汾、运城地区,以及河南西部灵宝地区的一大片毗连区域,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古老湖泊。由于这一座巨大的湖泊是在三门峡地区地址调查中被发现的,所以也被命名为古“三门湖”。三门湖是存在于二、三百万年前的一个古代大湖,总面积大约为2~3万平方公里。包含了现如今的黄河、渭河、汾河流域的广大地区。黄河、渭河、汾河在关中,临汾、运城,和宝灵地区的三座盆地流过,分别形成了三座盆地中一眼望不到边际的平原沃野。这片良田沃土地势平坦、辽阔无垠。可是谁也不会想到,在第四纪的初期,这里却是一座碧波荡漾的大湖的湖底。

三门湖是中国地质学家丁文江于1918年,在河南省三门峡附近进行地质调查时发现的。丁文江团队在对三门峡地区进行地质勘查中发现了一套岩性为黏土、亚黏土和砂层等叠置在一起的地层。并在其中找到了很多软体动物化石。因此就以首次发现地三门峡作为这一地层构造的名称,将其命名为三门系。此后,与这一地层相同的地质体系在临近地区被陆续发现,西至陕西关中地区,北达山西运城一带,皆有其踪迹。因此被认为是在相同的湖泊环境中形成。地层中所发现的部分软体动物化石,也正是生活在同一湖泊环境中水生软体动物。

三门湖的形成与消失,见证了地球上沧桑变迁的完整过程。古籍《山海经》有一个故事:“仙女麻姑曾见东海三次变为桑田……”。然而,从远古至今,中国上古时期的这种传说也并非全都是虚幻的神话故事。在地球形成的数十亿年的过程中,在广大的地区历过的沧桑之变亦不在少数,这样的变化并不是什么稀罕的事务,根本无须为此感到惊奇。不用说在陕、晋、豫交界之处,曾经出现过的古三门湖盆地,就算是号称世界屋脊的喜马拉雅山脉,也曾经是一片汪洋的古喜马拉雅海。在距今约七、八千万年前,陕、晋、豫交界之处的古三门湖盆地,也和整个华北地区有着相同的地质变迁,共同经历了长时期的海、陆交互和大型内陆湖泊、河流的盆地相的变迁的历史过程。

在后期的白垩纪之末,由于受燕山造山运动的影响,陕北等地区大面积抬升,古三门湖南侧的秦岭也随之继续生长。在其边缘地域发生了一系列东西向和东北向的断层,在这些断层的夹持中,中间部分相对陷落,形成了汾渭盆地的雏形。数千万年的第三纪时期,受多次断裂活动的影响,汾渭盆地不断演化变迁,到了第四纪初期,汾渭盆地的面积大大的扩充,形成了一个面积巨大的三门湖盆地。直至距今约100万年前,因地质构造运动的影响,盆地逐渐上升,气候也逐渐趋于干旱,三门湖面积亦相应渐趋缩小。受干旱气候的影响,在强阳光的暴晒下,湖水大量被蒸发,古三门湖湖水中的盐碱浓度不断的加大,此时期的地质地层中出现了石膏层的沉积,古三门湖的湖泊环境鼎盛期也由此结束,进入了衰退期。距今约几十万年前的中更新世时,湖泊的面积大为缩小,在现代汾河、渭河的位置上,存有一些小型遗留湖泊。运城地区的河东盐池和关中地区的卤阳湖,就是三门湖不断缩小以后的残留湖。秦国首都咸阳也正是因其紧邻古代面积更大的古卤阳湖而被命名的。

在古三门湖时期,黄河主要支流渭河、汾河尚未形成,黄河也没有统一的河道系统。当时在现今黄河“几”字形的河道位置上,尤其是在黄河中游这一片土地上,存在着一系列与三门湖类似的姐妹湖。这些姐妹湖泊各自独处相互间并不贯通,但是,正是由于这些姐妹湖泊的存在,才共同孕育出华夏民族的母亲河的黄河。古三门湖的周围,有着众多河川溪流汇入,自成一个独立的内陆水系。古三门湖形成之后,经历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发生了河-湖相环境的多次更替,古三门湖湖盆也经历多次的扩张与萎缩。在总的趋势上,三门湖湖盆面积逐步缩小,湖心逐渐向东转移,西部露出水面的湖底也开始受到风沉积黄土的堆积,形成了后来的黄土高原。直至中更新时期,受到喜马拉雅山脉和昆仑山脉地质构造变化的影响,西部高原逐步形成。古三门湖上游的大型湖泊,也受其影响,并受到偏西北大风产生的风沉积黄土的挤压,这些湖泊中湖水水位不断被抬高,形成向下游倾泻的河道。

这些河道在后期的发育过程中,逐步贯穿并连通了这些上游古老的大型湖泊,大量的上游湖水也逐渐的倾入了古三门湖。在中更新世末期,三门湖曾经出现过一次湖盆快速扩大、水位迅速升高的突发事件。这一事件证实了上游有更多的来水突然大量倾入三门湖的过程,与古三门湖上游湖盆开始相连串通有关。正是由于这些上游湖泊的贯穿连通,致使古三门湖由封闭渐变为半封闭状态,上游湖水大量进入使得古三门湖水位迅速升高,使之湖面的水位超过三门峡地垒的高度,湖水先向东漫流,并不断下切,巨大的水流最终在三门峡地垒上切割出一道深深的槽沟,并不断地被扩大拓宽。三门湖湖水的东流形成了最初始的黄河体系。随着整个三门峡谷地的形成,导致了更多古三门湖湖水外泄,这一种自然形成的湖水迅速外泄事件,最终使得古三门湖的彻底消亡,同时也形成了后期黄河水系的雏形。

以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