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九章 留法(2 / 3)

国内帮不上忙。

李谕那时确实比李石曾等人更能提供助力。

另外,别忘了一战时期还有相当多华工被派去了法国,乃至形成了未来一股绝对无法忽视的革命力量酝酿地。

李谕看了一圈学生,接着问道:“今年就会派往法国留学?”

齐如山说:“会选一批考核合格者出去,其他的则要继续上完预科班。”

李谕说:“贵校的进度着实紧凑。”

留法预备学校同样秉承了勤俭特色,学费一个月六元钱,整个学校除聘请了厨师,其他一切校务全都是学生们自己动手完成。

总体上看,这帮学生与以往赴欧美留学生区别很大,特点很鲜明——穷。

不过穷也是相对的,一般人家仍旧负担不起,但蔡元培已经竭尽所能大大降低了费用。

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第一批派去法国留学的学生,就有许多人在学术上有所建树,比如后来的北大教授李书华、李宗侗等。

其中的女学生郑毓秀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女性博士,第一位女性律师。

留法的事情需要慢慢来,第一批出发得等到年底。

——

受辛亥革命以及清帝退位影响,京师许多学校被迫停办,正在恢复之中。

恢复最快的是刚从京师大学堂改为现名的北京大学,而且刚换了新校长——严复。

对能当上民国后的第一任北大校长,严复心中颇为自豪,视为得偿平生夙愿。

受严复邀请,李谕作为“校友”被喊到了学校中。

但到了北大后,李谕感觉在学风上,这里甚至比不上简陋的留法预备学校。

清末这几年京师大学堂发展地较为缓慢,前清的最后一任监督劳乃宣是个忠于大清的遗老,辛亥时期,他仓促接理大学堂,却又称病而去,留下了一个乱摊子。

更麻烦的事,京师大学堂有很多官僚气息,沾染了清廷的腐败习俗。

“哈哈!疏才啊!你来得正好!”严复丢下一堆账本,戴好眼镜说道。

李谕拱手道:“严校长,恭喜恭喜!”

严复说:“恭喜先不着急,教育部的正式任命书还没有下。”

李谕说:“那您的这个校长是怎么来的?”

严复说:“袁大总统亲自任命。”

李谕心里一咯噔,难怪他在校长任上只当了一年不到。

如今是民国了,啥事都不能总统一个人说了算,必须国会同意,所以蔡元培的教育部对袁世凯的这个任命流程颇有意见。

李谕看了一眼桌上的账本:“严校长要当会计?”

“要是我当会计就可解决经费问题,我永远都愿做个算账的。”严复说。

“怎么,难道堂堂北京大学都会缺钱?”李谕问。

严复痛苦道:“当然缺,就连前清时期都缺。”

李谕说:“以前不是隶属大清学部嘛,规格等同国子监,怎么会缺钱?”

严复说:“你或许不知道,自从大清学部成立,学部尚书荣庆为了压制京师大学堂管学大臣张百熙,独揽京师大学堂的管理大权,便要求把华俄道胜银行供给京师大学堂直接管理使用的专款转归到了学部,再由学部每年划拨京师大学堂。”

李谕无语道:“钱到了朝廷手里,就得掉层皮。”

“何止一层皮,”严复说,“武昌起义后,军费激增,学部便不再给京师大学堂拨发经费,大学堂形同停顿。政权交替之初,临时政府各衙门的薪俸,除外务部、邮传部、陆军部等较有保障外,其他部门全部严重短缺。度支部和学部更不会有经费划拨给京师大学堂。”

李谕问道:“现在经费有保障了吗?”

严复说:“好在我的老脸值点钱,终究是从华俄道胜银行借到了七万两款项,袁大总统也特许批准了。不然学校要继续停摆着。”

李谕心里再次一咯噔,袁世凯这个做事风格确实不够“共和”,啥都自己做主,早晚会和革命党起摩擦。

李谕说:“总之正常运作起来便好。”

严复说:“我算过,维持正常办学,每年需要两万两,这些钱足够撑一阵子。”

李谕说:“计划赶不上变化,钱永远都不够花,最好做一些有效的改革。”

严复说:“我已决定做人事调整,尤其针对教员,不能再像往常一样随便。你最好帮着物色一批老师过来,尤其理科老师,这方面你是权威。或者帮着讲几个月课,许多人冲着你名声也会过来。”

李谕笑道:“这倒好说。但学校的一些旧习俗严校长得想想办法。”

严复说:“什么旧习俗?”

李谕说:“我也算在大学堂读过书,知道学生们的习惯,尤其仕学馆,他们平日对于学问没有什么兴趣,反正只要年限满了,就可以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