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六章 临安城少年皇帝和文官们的反应(1 / 2)

“是了,韩世忠明知在进入这山谷必有一战,故意不早不晚赶在这个时间到达,就是要等待天黑之后直接突围。”

旁边张宪闻言,也反应过来,神色复杂的说道:“没错,韩世忠要想突围,黑夜之中的确是最为有利的。”

“我们兵力有限,两边山坡虽然陡峭,但若是他们趁着天黑,放弃战马突围,我们甚至连一半人都留不下。”

“最主要的是在这种混乱的状态下,想要杀死韩世忠,可能性很小。”

岳云点了点头,道:“韩世忠能到今天这个位置上,果然不凡。”

话说到这里,岳云不再废话,直接下令让张宪和张子钊带领骑兵对韩世忠一方发起冲锋。

而另一头镇西军团的步兵战阵也缓步往韩世忠一方压去,缩小对方活动区域。

………

一夜鏖战,死尸盈野。

韩世忠拿捏着时间,堪堪在天黑时分赶到这片山谷里面,妄图利用夜晚视野不清的特点,让麾下兵马放弃战马,直接钻山进林,突围逃走。

事实证明,韩世忠的谋划效果非常好。

天色漆黑,敌我难辨,岳云一方的兵力优势、强力武器的的优势大打折扣。

因为双方一旦短兵交接,弓弩便失去了作用、火药包便不敢乱用,因为会误伤战友。

而双方一旦进入混乱,除非正在生死双搏的双方,其他士兵冲到近前,黑夜之中也要先顿上一顿,看清敌我这才挥刀劈砍,这样一来韩世忠一方自然可以钻个空子。

面对如此局面,即使是智计百出的岳云也无计可施了。

他充分利用了这个山谷,让韩世忠失了地利,但韩世忠却充分利用了天时。

好在这两边山坡陡峭,韩世忠一方士兵弃马突围的速度很难快起来,在钻进山林、爬山过崁的过程中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几乎一步一具尸体,鲜血染红了山谷两边的山坡。

直至后半夜,韩世忠一方终于用数千人命突破重围,借着黑夜的掩护逃进了两边的茫茫山区。

岳云让骑兵留下打扫战场,清剿残余,救助伤残战友。下令让体力充沛的镇西军团一万步兵追着这些宋军的屁股去追杀,能杀多少算多少,最好是能够杀了韩世忠。

韩世忠下达的突围命令是人只管前奔,混乱之中到最后是帅找不到将、将找不到兵,号旗鼓钹全部丢失,完全是各自为战了。

突击,摆脱,拦截,再突击,再摆脱,再追击……

五步杀一人,一步一流血。

黑夜之中所有人都疯狂了一般,只是本能地向前冲去。

突围最快的一些宋军甚至已经已冲出了这片山区,远远的借助星月之光看到了颖昌府城的轮廓。

而在这十数里远的无名山区中,已被死尸和鲜血铺出了一条道路。

这种有了一线生机、有生路在前等着的境地,反而让这些宋军生出了拼死之心,给试图拦截包抄的岳云所属镇西军团一万步兵也造成了不小的杀伤。

如此这般,韩世忠一方宋军且战且走,除了紧紧守在韩世忠左右的数百亲兵侍卫之外,谁也不知道主帅在此。

眼见大军拖成一条稀稀松松的队伍乱哄哄地冲入山区,韩世忠和汤怀到最后其实是有心整顿一下队伍,以聚集更多的兵力在一起,从而减少伤亡的。

奈何一夜冲杀没多久,帅旗、将旗鼓号全都丢了,他们就是扯破了喉咙,也没几个人听得到他们的号令。

混乱之中,当然也有些逃得慢的宋军将士在生死关头丢下武器投降,成为俘虏。

按照岳云的命令,凡是投降者绝不能杀,直接收成俘虏,回头全部送到双头岛,交给镇海军团,练成水师,以增强水师登陆之战时的战斗力。

………

………

昌颖府城通往临安城的官路上,靠近长江的一处驿站,远远三名信使飞驰而来,到驿馆前战马急停,三名信使飞身下马。

初秋天气,淮南更显炎热,那三匹战马早已遍体大汗,四条雄健有力的马腿突突乱颤。

马上的三名信使纵身下马,浑身衣服更是被汗水湿透,下马时皆是一个踉跄,被驿站的小吏跑出来急急扶住。

这三名信使身上背着的旗子代表的是最重要的军情急报,驿馆的小吏不敢怠慢,当下便有人捧了温盐水来,又有人帮助他们解下肩上的褡裢,返回房中急急装上肉干馒头一类易携带的食物。

又有人牵走三匹战马,另牵了三匹鞍鞯齐全的新马来。

三个背插小旗斜背信筒的信使也不说废话,先是接过瓢来咕咚咕咚痛饮一番,又胡乱的喝了一口肉汤。

这时驿馆的人已七手八脚的把褡裢系在他们肩上,三人把瓢和碗往驿使小吏的怀中一扔,转身接过新换战马的马缰,纵身上马,奋力一鞭,又往南边疾驰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