缴税(1 / 4)

作者有话要说:
其实有些犹豫,现在就动税法是不是太快了。

可是工业已见雏形,再不改,这个利益足够商人不顾一切了。

下一步肯定就是疯狂兼并,把持生产资料,然后跑步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姬昭明不会想看到有人成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那个“廉价劳动力”的,人权如果和经济挂钩,还是昭明造的“武器”,昭明会哭的。

这章关于赋税的讨论比较多,算是过渡章吧QAQ

好想让藜朝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但太难了,还是先打底子吧。物质条件要提高,但是资本主义的苗头要掐掉。

ps:唐朝一开始就是租庸调了,藜朝现在还是均田制。隋朝的均田制还给牛和女人受田,所以做对比的时候,说的是唐朝的均田制。背景设定上,就大概魏晋南北朝以后,过渡拐弯到藜朝。所以制度方面都比较像,会有一点小出入,大概方向和水平是差不多的。


  等小六把第一架多线精纺机做好,姬昭明就连人带机器打包一起,带去给圣人送礼了。

其实这样是不合规矩的。

姬昭明有正经官职,又归在工部,做了东西应该从户部递奏表,中书省收去挑拣过,再等圣人批阅后,再决定是否传召。这样有事儿就带着东西直接来求见,不知道的还以为是特别得宠的亲王。

工部尚书虽然眼红功劳,但只是私下里眼馋,默认了姬昭明的做法。

他自己是正三品,小司空也是正三品,就算从工部的途径上表,他自己也分不到好处。反正小司空是工部的人,他把辅助工作做好了,评政绩时自己的履历也好看。

再说了,他一个都能当爷爷的人了,难道真要对个小女童使手段?圣人赏赐的人能把小司空包上三层,他要敢动心思,小司空未必能发现,圣人肯定先知道。

而且,不看僧面看佛面,小司空的叔爷爷已经升了户部尚书了,跟自己平级不说,还是管钱的。工部的人在户部面前当然矮一头,毕竟是手心朝上要钱呐。姬尚书身上还挂着从二品的太子少师,那真是,叫自己去谈话,自己还得先行礼。

所以工部李尚书对待姬昭明,就是像供着菩萨一样。想干什么干什么,要人给人(虽然小司空自己有班子用不着)、要财物给财物(到最后是人家叔爷爷批预算)。小司空现在就是工部的吉祥物,等到把“小”字摘了,就是工部的大佛了。

自打工部有了姬昭明,去户部批条子都比以往顺利了许多。姬昭明还不会掺和到工部里指手画脚,李尚书每每想起,都能高兴地痛饮三大白。

姬二爷现在给钱痛快,其实还真不是为了照顾姬昭明。而是因为户部收了姬昭明不少银子,所以不好意思卡着工部的预算。

就没见过姬昭明这么实诚的孩子,她参与了、能做主的产业,都在按月、按季交税。

藜朝能免赋税劳役的人,分为几种:是九品以上的官员,和相当于九品官以上的人员;各级学校读书的学生,以及孝子、顺孙、义夫、节妇同户籍的人;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以及男废疾、笃疾、寡妻妾、部曲、客女、奴婢。

除此以外,都要纳税。即便是未成丁的男童,七岁以后每年也要交“口赋”,较成年人的“算赋”减半。前朝因为实行课田法,按人头摊派田税,以十六岁算成丁,无论是否有田。十六岁以后,男女都有“算赋”,就是丁税。

藜朝开国以来,把成丁的年龄上调到二十,并改“课田法”为“均田制”,只向男人分田,这个田产一部分归民有,叫做永业田,一部分是在一定年限后归还给政府,由政府重新分配。

丁税跟田税、徭役捆绑在一起,虽然寡妻妾、尼姑、女冠也有资格受田,但她们属于免赋税人群。这样一来,算是免了女子的丁税。

藜朝的均田制和姬昭明前世唐朝时期的比较像,但也略有不同。

大概唐朝的人口多,田有些不够分,所以除了上述的特殊人群,妇女是绝对不给受田的。

永业田的买卖也有限制:“诸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恒从见口,有盈者无受无还,不足者受种如法;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不得卖其分,亦不得买过所足。”

均田制还是很想抑制土地兼并的,但最终还是因为种种原因,转向了两税法。

藜朝与之略有不同。田产买卖相对更宽松一点。

再者,女性虽然不给分永业田,但是并不禁止持有,可以买。只不过,田产与徭役也挂钩,女子若不想参加劳役,就得用钱财赎。所以民间女子大多没有自己的田产,只有高官富户家的女孩,才能置办一些田产做嫁妆。

杜文茵能有一个洛阳的田庄做嫁妆,足可见父母多么疼爱。也亏得杜家数代为官,才能积攒下许多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