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1 / 3)

长安城内有名姓孙的富商,此人乐善好施,年末时总会买些米面粮食,在自家绸缎铺门前搭仓设棚,矜贫救厄。

一连几年下来,因着孙富商善名远扬,绸缎铺也跟着沾光,生意蒸蒸日上。城中其他富商听了声,纷纷效仿,百姓受了惠,自然对这几家商铺赞不绝口。

后来恰逢天灾,百姓颗粒无收,富商们也大受打击。然而这年岁末,孙富商不仅没取消坚持多年的善举,还重金购置了更多的米面用以赈灾。

如此一来,众人便将期盼的视线投向其余富商。

原本想着大家都不好过,想要收回善心的富商突然一咯噔。

要是现在打退堂鼓的话,只怕从前锦上添花的事全白费了。

于是几个实力稍逊的富商一合计,办了个济民会,合力凑了笔在当时看起来了不起的费用,帮助不少难民熬过天灾。

不得不说,这是个极聪明的办法,与会富商各自的投入金钱比孙富商少得多,却得到了和他同样份量的好名声。

这件事传进皇帝耳朵,皇帝对其大加赞赏,还亲自给这个临时组织提了字。至此之后,年末济民便成了长安城不成文的传统,越办越大。

到宋拟来时,济民会已经演变为各商人证明自身财力凭证,若是有商户的名字没出现在济明会的善榜上,那是会被同行鄙视的。

而没有攀比之心的商户,为了自己的信誉着想,也或多或少也会捐一点。

宋拟就属于后者。

不过幸好,善榜只会标注出前十位的捐款数额,其余就只带个名,所以对于十名之外的人来说,捐多少全看心情。

济民会并没有限制与会人捐赠的东西类别,于是宋拟便想借济民会的手,尽可能地让长安城的居民吃到她的糕点。再经过系统筛选,从而找出潜藏的细作。

不过因为系统只能对“顾客”进行筛选,这个计划需要改变济民会长久以来的救济模式。

而每年济民会通常由上一年捐赠数额最大的商户主持操办,很不巧的是,上一年的善榜榜首是宝酥堂。

别家宋拟或许能一试,但和周佑平——宋拟知道,完全没有谈的可能性。

岑晁不知道系统的规定,听完大手一挥道:“既然都是送东西,何须借济民会之手?若是怕名头不够响,以将军府的名义或是太…咳,都是可以的。”

裴珩也一点头:“济民会涉及多方利益,想插手恐怕没那么容易。”

“先前我说过,算命需要引子,”不能如实告知系统的规则,宋拟只好再编了个说法,“全城范围太大,光靠糕点一项...额,力量不足,需要对方交付额外的代价?”

这说法太新鲜,裴珩忍不住问道:“什么代价?”

“都可以,只要是他为了拿到糕点而付出的就行。”

岑晁哈了一声:“这不就是买吗?”

瞬间被看透本质,宋拟唔道:“也可以这么说吧。”

岑晁摸着下巴,看着宋拟的眼神探究之意渐深:“要说我岑晁见识过的东西也不少,但你算命这路子...嘶,难懂。偏偏还算得那么准。”

最后一句近似喃喃,宋拟却莫名一吓。

没有真材实料的路子,就是容易心虚。

她睫毛扇了扇,无辜道:“其实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很久之前我落过一次水,醒来后莫名其妙就知道这些了。”

“竟是如此!”听到如此荒诞的言论,岑晁却忽然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确实有仙人托梦授法一说,不过被授之人往往需要极强的仙缘,啧啧,宋拟你了不得。”

宋拟干笑两声。

眼见话题越跑越远,裴珩捏了捏眉心,主动把话题往回拉:“要是如你所说,他们便得向百姓收取财物,这势必行不通。”

“果然连你也做不到吗。”宋拟有些失望地低下头,就是知道改变很难,才想让裴珩出面试试。

想不到连试都不用试。

“济民会是先帝点过头的,谁都不能轻易打破它的规矩,”裴珩说着瞥了一眼宋拟微垂的额头,“但就像岑晁说的,我们没必要依靠济民会。”

宋拟抬起头,迷茫地看向裴珩。

以将军府的名义确实可行,但覆盖面太小,远远不及济民会,而他们没有太多时间了。

岑晁似乎总能听出裴珩的弦外之音,笑着向她解释:“裴珩的意思是——东宫。”

宋拟微微睁大了眼,太子的名义可不是那么好借的,其中需要打点的地方加起来恐怕都能举办第二次济民会了。

不过这次岑晁没再特意向她作出说明,转而思索起来:“不过要借那位的东风,名头可得好好思量思量......迎接太后回宫,这个怎么样?”

岑晁笑吟吟地看向裴珩。

后者倏而抬眸。

裴珩的情绪很少流于表面,但这次,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