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春暖(2 / 2)

杏林长安 猪头猫 1719 字 8个月前

病,一般老百姓真得不上。罗卜咸菜,白菜帮子,一个月两个月也难吃到一回鱼和肉,自然是没有嘌呤之虞。

“老丈平日里时常饮酒?”姜南带着试探性问道。

年轻郎君点头,悠悠而叹:“就是吃朝食,也要来上半角酒。”

一角想当于四升,半角也有两升,就算是自家酿的少说也有□□度,朝食就这么大酒量,晚上还指不定喝多少,想想那日崔都尉晚上也就只点了三合。

怪不得,那下酒菜难道也是荤腥,又问:“就着鱼肉还是下货吃酒?”

“小娘子不知,某家住在城郊,每年过了农忙,得了空闲,便偶尔去小河沟里网鱼,若网得多便养在缸里,第二日晨间送进城里来卖。卖不出去的,便做了腌鱼鲊自己吃,这买卖不好做,大都剩了自家来吃。”

姜南又问:“每次能网多少?”

那人苦笑:“小娘子问的外行话,这怎么说得准,偶尔能网三四条一尺多长的,有时候六七条,多是巴掌大的。”

姜南微微点头,长期过量饮酒、高嘌呤饮食,便是痛风的致病原因了。

周欣是哄着祝娘子把煎饼吃完,才过来的,故而只听到姜南在总结注意事项。现在只要善和堂有人来看诊,他都会过来听一耳朵。姜南与祖母都在忙的时候,他还能帮着抓上一两副药。

姜南开了药方,周欣顺手拿过药方,准备抓药,若按照往常,这样不宜奔波的病患都会在善和堂抓药。

“老丈是在儿这抓药针灸,还是只要方子即可。”姜南笑着问道。

“便在小娘子这里诊治吧。”年轻郎君正说着,被老者拍了拍手,“小娘子,怎么还要针灸?”

“若是再这样饮酒无度,不仅疼痛不减,也熬不了几年,到时候针灸也无用了。”

年轻郎君从兜里拿出钱袋,解开袋口全部倒在医案上,不多不少正好二十钱,这钱只够开个药方,若是抓药定然是不够的。

“还请郎中治好阿耶,某知道这些钱不够,某再去挣。”年轻人有些着急,把钱袋子丢在医案上,钱一股脑全推到姜南手边。

姜南把钱装到钱袋子里,递还回去,“这样吧,老丈先在这里治疗,待痊愈了再结算诊金,治不好不要钱。”

年轻郎君有些错愕:“这——”

还是老者想到什么:“那治愈了得多少钱?”

姜南想了想,继而指着屋北面,那里是慈恩寺山脚下,有一大片空地:“若是老丈痊愈了,便在屋北面的空地上种植三颗杏树,这杏树便是儿收的诊金。”

老者颇有些感慨,他这个病也去过不少医馆,每次都是要先收看诊的钱,过后再收抓药钱,家里十几口人,还要吃饭。这些钱总砸在医馆里,很是不甘心。

以前疼喝点酒,人迷糊了就熬过去了,昨个儿夜里实在疼的难以入眠,好一番打听才知道晋昌坊有一家医馆义诊,看病开方不要钱,故而来碰碰运气。

“老丈以后莫要再喝酒吃鱼鲊了,豆子、豆腐也不能吃,猪羊下货更是不成。”

老者听着面露难色,倒是年轻郎君回的爽快:“某一定好好看着阿耶。”

姜南给老者开了药配雷火灸调节脾肾之经,雷火灸配方中含有多种中药成分,与普通艾灸相比,其灸药效峻、火力猛、渗透强、治疗面广。

“对了,你们是每日都能网一些活鱼?”

“每日都有,只是大小说不好。”

“那你们去坊门口一家任记食铺问问,她们店主娘子应该需要活鱼,若是她收了你们的鱼,也省得你们自己走着叫卖了。”

年轻郎君赶忙道声谢,拿了药包,出门直奔坊南去了。

周欣一直不解,有人在也没好问,人一走便凑到姜南面前,“小娘子为何让他们种树作为诊金。”

“小郎君一定没听过‘杏林春暖’的典故了。”

周欣摇摇头,将一杯花露端到姜南面前,“小娘子说来听听。”

姜南呵呵笑了两声,“三国时有一位叫董奉的名医,治病救人从不收诊金,但他有一个规矩,经他医治重病痊愈种植五颗杏树,病情轻微痊愈种植一颗杏树。因他医术高超,不知救了多少人,这样年复一年,杏树长成一片杏林,后来杏子成熟,累累红杏挂满枝头灿烂夺目。”

“他又在林中放了一个米仓,树立一块牌子,上书‘欲买杏不须报奉,但将一器谷置仓中,即自往取一器杏去’。后来当地闹了灾荒,董奉又用储藏的米救济了很多灾民。”

“那他不收诊金,吃喝怎么办?”周欣年纪小,想的却很现实。

“说你憨,这是一个典故,真相嘛有待考证,只是这杏林精神是所有从医者职业生涯的追求,医者仁心,不仅需要精湛的医术,还需要高尚的医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