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敛兵聚谷(2)(1 / 2)

魏延引兵离开后,小将们全都面色凝重,静静等待姜维下令。

可是,姜维一语不发。

想起了历史上,魏国的三路伐蜀。

那场失败的“汉中保卫战”,让后世的很多人,纷纷指责姜维的战略失败。

那是蜀汉炎兴元年(公元263年)8月,十八万魏军兵分三路,大举南下。

西路魏军三万余人,由邓艾率领,出狄道后向直奔沓中,攻打在此屯田的姜维。

中路军三万余人,由诸葛绪率领,自祁山而来,经武街、阴平攻入桥头,试图切断姜维后路。

而东路军的十万主力,由钟会率领,从褒斜道、傥骆道和子午道三路进兵,直扑汉中腹地。

当时的汉中,正是采用的“敛兵聚欲”战略。

姜维跳出邓艾与诸葛绪的围堵,马上就北上阳平关,试图回到汉中统一指挥。

但走到半路,就收到阳平关失守的消息。

考虑到身后还有诸葛绪,姜维只好退守剑阁。

然而,邓艾又从阴平小道绕过剑阁,击败诸葛瞻,直取涪城。

再然后,就是姜维发出“臣等正欲死战,陛下何故先降”的哀叹。

乍一看,正是姜维的“敛兵聚谷”战略,让汉中的防御形同虚设,同时让蜀汉的生命走到了尽头。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事实是,蒋舒不战而降,向钟会大开阳平关城门。

事实是,蒋舒刚刚献了阳平关,乐城守将王含、汉城守将蒋斌,马上就献城投降钟会。

事实是,直到刘禅投降,汉中也没有全部失守——直到收到刘禅的诏令,黄金围守将柳隐才开城投降。

事实是,那时的汉国黄晧乱政,姜维身为大将军也要屯田避祸。

事实是,那时的汉国“入其朝不闻直言,经其野民有菜色”,投降派占据着朝堂。

由于缺兵少将,那时的“敛兵聚谷”,其实是迫不得已。

不禁在想,如果那时的姜维仍在汉中,结果又将如何?

如果阳平关没有开城投降,结果又会如何?

败!

同样是败!

早晚会败!

失败的原因,并不是敛兵聚谷。

而是朝政混乱,国力衰弱,兵微将寡,民心背离。

轻叹口气,想起魏延的军令——不得令魏兵踏过阳平关。

此关,是“敛兵聚谷”的重中之重。

就算汉中所有关城皆被攻陷,此关也不能有失。

否则,魏军就能绕过汉中诸城,沿着金牛道直入成都。

这一次,阳平关必须重兵把守,必须交给誓死不降的忠贞之士。

慎重思索后,姜维环视殿中众将,郑重地拿起将令。

“罗宪!”

“末将在!”

“我拨你五千兵马,务必死守阳平关!不论任何时候,绝不能出关应战,更不得让魏军前进一步!”

“喏!”

站在上帝的视角,姜维对罗宪绝对放心。

想起历史上的曹魏伐蜀,邓艾与诸葛绪根本就没进汉中,于是让关樾引兵三千镇守孔函谷,防止魏兵绕到阳平关之后。

祁山方向的武街,由李遗引兵三千镇守。

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与子午道,分别由柳充、黄崇、蒋斌与句扶修筑营垒,分兵镇守。

为了坚壁清野,还需王平出面劝说百姓,经阳平关、金牛道暂时退往剑阁。

“军师,小麦还有一个多月就要收割,司马老狗真会挑时候啊!”

王平目不识丁,但老成稳重,思虑周全。

他的话比较委婉,意思是:为防止司马懿就地取粮,最好把麦田全部毁掉;

趁着司马懿还在潼关,趁着百姓还在汉中,最多半月就能毁掉所有麦田;

只不过,就算是嘴里说说,王平也不愿意。

只能委婉地提醒。

这个问题,姜维确实忽略了。

算算时间,郑重问道:“汉中的麦田,好像多是军屯吧?”

“没错,百姓私有的大约一百万亩,余下二百多万亩,全是咱们的军屯!”

尼玛!

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汉中竟有三百多万亩麦田!

按照正常收成,至少能收三百万斛小麦。

其中军屯的部分,就是二百万斛。

其实,汉中长年驻扎的七万大军,以及诸葛亮几次北伐,都没动用国内储粮,而是靠的汉中军屯。

好几次因为“粮草不济”而退兵,并不是粮食不够,而是山路崎岖运转艰难,无法满足北伐大军每日所需。

二百万斛啊!

谁能忍心全部毁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