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下乡(7)下地起山药(1 / 2)

作者/方_忆写于2023.12

睡起午觉,赵小美跟着一伙知青去地里起土豆,九原人习惯将土豆叫“山药”,阳县多加一个字,叫“山药蛋”,不过赵小美看书上称它“马铃薯”,也听好多人这么叫过。

村队张齐强对马铃薯这称呼最不感冒:

“山药蛋多好听,还马铃薯,听着多拗口,都是你们这些文化人这么叫。”

赵小美不知他为什么把自己归为“文化人”,她可一直叫山药的。不过她对村队印象很好,二十几岁就当了村干部,性格很是开朗,打招呼说话,脸上都带着灿烂的笑容,一点当村干部的架子也没有,头次见面就把她当老知青看待,让赵小美感觉一下便融入了热火朝天的起山药队伍。

用铁锹和锄头挖山药是青壮劳力的事,丁晓和李洁也跟着他们挥着铁锹在前面挖着,这让赵小美一点都没想到。来地里之前,丁晓还告诉她说,像她们这样的妇女和老人跟在后面刨捡土豆装框就行了,赵小美一来队长也真是这么安排她的。

“张队长,我也想去和李洁他们一起。。。”

赵小美不想跟着“老弱妇女组”捡山药,她也是知青啊,人都在那里挥汗干的热火朝天,就她自己跟着这伙村民,这算啥啊?

“小闺女,那活你干不来,跟着捡山药蛋虽然少挣两工分,但没他们那么累。。。”

队长还告诉她,李洁她们刚来也是干她现在的捡山药蛋活,等以后习惯了强劳动,再申请做十工分的活也不迟,不要勉强自己。

赵小美想想也就不再坚持了,室友们和她不同,她们已经没了第一年国家给的福利待遇,不拼命去劳动哪够维持生活,所以她很快安下心跟着大家在后面捡着,再不去纠结被丁晓欺骗的事。

用手刨捡山药往框里装看似轻松,但时间长了也是吃不消,手也觉得僵了,腰都快直不起来了,但赵小美仗着对土豆的那份情有独钟,一直坚持到下午的活干完收工。

赵小美所以对山药情有独钟,是因为饥饿的童年时代,山药是最能填饱肚子的食物,整个冬天和春天,她们家饭桌最常见的就是山药和大白菜。

那时候好多人家还会腌制一大缸的酸白菜,腌白菜烩山药再加上粉条和肥肉片,简直太好吃了,还有窝窝头、玉米摊花饼和钢丝面、莜面,这些几乎伴随着他们一家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

赵小美那时不喜欢吃窝窝头,他们家主食几乎天天都是窝窝头,“小美儿,你妈又喊你回家吃窝窝头了。”

“洗手吃窝窝头”,是小美母亲最常喊女儿的话,连隔壁的郝姑姑每次听到都乐滋滋的往家赶她。

人家可能比她家生活富裕,赵小美每次去串门,也不见人家三天两头吃窝窝头或玉米摊花。每到夏季,小院里三户人家都会在外面的锅灶做饭,推开家门就能看到郝姑姑家的炉灶,做什么饭一目了然。

玉米摊花相对来说还行,做法也简单,发玉米面时多放一些水,看上稀稀的,等发好后也像发面馒头一样,适当的放些碱面,不然酸的没法吃,再加一点糖精,然后平锅里放点羊油烧热,再舀起一大勺匀溜的摊开来,两面烙好就能出锅了,趁热吃比粗拉没滋味,没嚼头的窝头好吃多了。

赵小美她哥烙摊花最在行,不像她大姐做时被母亲说“抹里带外”不利索,也从不会糊锅底,她哥发玉米面时总会加一点白面,吃起来口感极好。

钢丝面都是用玉米面去外面加工店换的,收一点手续费,夏天另开卤或者用水萝卜、黄瓜什么的加葱油辣椒面凉拌,也比窝窝头吃着上档次。

虽然玉米面赵小美吃得够够的,但山药对她来说永远吃不厌,特别是她母亲偶尔会做一顿猪肉豆角山药焖面,现在想起都垂涎欲滴,那次和翠珍在她家偷偷做豆角焖面时,如果放一颗山药会更好吃吧,赵小美常常会惋惜那天被伙伴倒进灰里的剩焖面。

小时候都是她哥和父亲下窖取要拿上来的东西,等他们把袋子递上来时,姐妹再接上窖来,上了三年级以后,赵小美就独自下窑取东西了。每到春夏季节,窑里存放的山药就会长芽,母亲便派她们下去把土豆芽抠掉,再重新摆放好,一个都舍不得扔掉。

在物资匮乏的年月,大白菜和山药可是普通市民餐桌上的美味,也是冬天的必备菜,早些时候,小美父亲或母亲单位一到秋末就会去阳县一些产量高、品种好的地方拉土豆、大白菜、大葱和萝卜等做为给职工的福利,冬季储存些过冬菜对北方居民来说算件大事。

单位分冬菜那天,家家户户基本上是全员出动,麻袋、塑料袋子,各种器具齐上,有平板车的一次性拉回家去,没有的用自行车多拉两趟。

一大堆土豆菜菜搬回家后,还要将它们全部整齐的码放进院里的菜窖里,家里一是没地放,二是烧炕和取暖火炉,根本放不了几天,院子里也不能存放,九原虽赶不上赵锦工作的塞北区,但腊月那几天,零下十几度也是常有的。

那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