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扬我大汉之国威(1 / 2)

陈宫跟着出列道:“相国,现在咱们有战兵二十万,各地的郡兵(辅兵)加起来,也超过了十五万人。”

“预备役也不少,可堪一战。”

“好。”

秦牧现在的势力是越发壮大了。

他治下实行屯田制,也就是兵农合一制,全民皆兵。

在农忙时,普通的郡兵和预备役要屯田垦荒,或轮流把守地方,维护地方治安。

在农闲时,各地的官府就会按照秦牧的命令,组织预备役,也就是青壮年男子进行一定程度的军事训练,磨合一下,随时都能投入到战场上。

而在战时,首当其冲的是战兵,辅兵和预备役的作用则是要帮助大军运输粮秣辎重,以及接管所占领之城池的城防,以备不测。

一旦战兵有一定的折损,辅兵和预备役也能替补其中的空缺……

“不知道相国打算先征讨哪个叛贼?”

房玄龄询问道。

这正是一众谋士大将最关心的问题。

跟秦牧的地盘相接壤的诸侯势力可不少,有幽州的袁尚,宛城的刘备,荆州的刘表,还有并州的乌桓人、匈奴人。

“玄龄,你可有见教?”

“回禀相国,属下认为,相国应该最先征讨的,应该是盘踞在幽州的袁尚。”

房玄龄沉吟片刻后,缓声道:“自从邺城之战后,袁尚就逃到了幽州,收拢袁氏的残兵败将,又招兵买马,得众近十万,战马数千匹,势力不小。”

“据说袁尚还派人跟辽东的公孙度,以及乌桓人结盟。”

“趁着袁尚在幽州立足未稳,还没有成气候,相国必须要先解决掉他。”

“不妥!”

还不等秦牧说话,田丰就站了出来,向秦牧进言道:“相国,属下认为袁尚、乌桓、公孙度三者之间,有唇亡齿寒之感,若相国率军北上,他们一定会联合起来,我军也不易取胜。”

“属下主张先灭掉并州的乌桓人和匈奴人,平定并州之后,再挟大胜之势,一鼓作气,灭掉袁尚,收复幽州。”

“至于乌桓人和公孙度,相国可以采取怀柔政策,遣使安抚幽州的乌桓诸部,跟袁本初一样,以朝廷的名义赐给蹋顿、苏仆延、乌延、难楼等人单于称号及印绶。”

“对于辽东太守公孙度,相国可以拜他为杂号将军,封一个乡侯。”

“等安抚了乌桓人公孙度,袁尚实际上孤立无援,也难有作为了。”

闻言,秦牧淡淡的笑道:“乌桓人且不说,我听闻公孙度自封为辽东侯、平州牧,出行时坐着天子才能坐的銮驾,这不是形同谋逆吗?”

“此人妄自尊大,以一个弹丸之地称雄海外,就敢这样目中无人,只怕不会屈居人下。”

这时,刘晔跟着出列,向秦牧躬身行礼道:“相国,属下认为元皓的方略,可行。”

“对于乌桓人和公孙度,相国目前都是能拉拢的。”

“至少要稳住他们,不使他们参与相国和袁尚之间的战事。未尝不可一试。”

“善。”

秦牧微微颔首,表示认同了。

多一个盟友,就多一条路子。

“元皓,就劳烦你替我走一趟辽东。带上天子诏书以及印绶,拜公孙度为武威将军,封永宁乡侯,领辽东太守,务必要稳住他。”

“诺!”

田丰当即答应下来。

不怪秦牧太小气,而是公孙度的地盘的确不大,还偏居一隅,要是他封给公孙度一个平州牧、辽东侯,说得过去吗?

根本说不过去!

不过,秦牧还是相信田丰能成功游说公孙度,让他保持中立的。

因为公孙度这厮根本就没有逐鹿中原的野心,只是想着在辽东的一亩三分地上称王称霸……

不知道是公孙度没有这样的心思,还是他确实有心无力?

“相国,乌桓人那边?”

刘晔疑惑的问了一句。

秦牧轻笑一声道:“乌桓人那边,咱们无论如何是稳不住的。”

“这一次北伐,我想把袁尚和盘踞在并州、幽州的胡人一块儿收拾,说不定还要远征塞外,把乌桓人彻底打服了。”

“这……”

一众谋士不禁面面相觑。

没想到秦牧的胃口这么大。

诸如薛仁贵、太史慈、赵云、李存孝等武将,则是脸上尽是狂喜的神色,纷纷摩拳擦掌起来。

有仗打,他们就有更多建功立业的机会。

长驱塞外,这是什么概念?

不知道多少年,汉军都未曾出塞一战了。

秦牧站了起来,环视一周后,看着在场的谋士大将,朗声道:“我意,定于下个月初一,以铁骑一万五千人,战兵八万,兵发并州,务必毕其功于一役,彻底灭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