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北京去碑营农场体验生活(1 / 3)

楚成阳北漂 河子文艺 2273 字 4个月前

北漂

●楚成阳

第三章 北京去碑营农场体验生活

1993年,夏。

我们这里,雨水偏多,这是我从记事以来,从没有见过的特大降水量。

我们村里本来就地势低洼,雨水排不出去,整个村变成了水村,大小坑塘街道胡同都是水。

记得最让我心痛的是,7月份,家里没有了白面,没有吃的了。雨刚一停息,我就用口袋背30斤小麦趟着水去村西头开打面机的老常叔家奔去。

这个夏天,雨缠绵无情地敲打着房屋树林土地和庄稼。

很多家里有富余劳力的户,青壮劳力背起行囊外出打工去了。

当时,市报开辟了各乡镇抗灾自救事迹宣传栏目。

我的一篇报道《莫要盲目外出打工》被责任编辑老师特以花边大标题新闻刊发在头条位置。

这是侧面在激励我多发与众不同的新闻稿件呀!在这里再次感谢我心爱的编辑老师!

不知是否是得到编辑老师的偏爱,我的报道和文学作品在这年的头版三版和副刊频频刊发。我的心里乐滋滋的,我的脸上容光焕发。

这年秋,我们这里的气候天气仍旧是人们常说的"秋傻瓜",阴雨连绵连月不开。这是灾年呀!

上级给我们发来了救灾物资,方便面、衣服等……

这年,我家的责任田里庄稼都淹死完了,连根玉米杆柴火棒也没有捞到。这雨下得心烦,庄稼人气得骂娘,哭天喊地泪汪汪!

“老天爷呀!您睁睁眼吧!可怜可怜俺老百姓吧!”

“老天爷呀!睁开眼吧!庄稼都淹死了,还让俺活不活呀?”

“老天爷,俺老婆子给您老人家烧香磕头上大供了!别下了,歇歇脚吧!睁开眼别再哭了……”

西李庄村有爱心的妇女、老太太们掏心窝子地高喊,祈祷老天爷,渴盼雨儿停下来……

秋后,我们西李庄村村委会和党支部向有关部门申请用黄河水沉沙淤灌农田抬高土壤地势,得到了上级的审批。

这年11月份就开始了沉沙池工程围村堤岸筑建,我也参加了这个筑堤工程建设。

第一次参加筑堤工程用体力挣钱,起早贪黑,汗流浃背,装土拉车,一段工程下来,我挣了280块钱。这在当时我们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行情中就不算少了,为这年我的小家庭生活增添了物质经济保障。

在筑堤工程中,我妻子除了给我按时做饭外,有时间还揣着一周岁的女儿到处去拾筑堤工程中挖掉的树根,作烧柴用。

这年,其实是我结婚后分家单过最困难的一年。

生活纪实,泥土放歌,乡村庄稼地里户内村外的故事,一粒沙、一棵草、一滴汗水地撰写,这就是现实生活对有理想有追求的黄河之子的洗刷和磨练……

1994年,过完春节和正月十五元宵节。

我们村的土地农田灌溉,没有耕地种的村民粮食除了国家救急救济补贴,可生活用钱确是自己的事,自己去想方设法了。

改革开放的年代,剩余劳力除了有技术的和做生意的,大部分都是外出打工挣钱来增加家庭经济收入。

我这个双层次人物,一是农民,二是特约记者,除了种地之外,还有记者站的工作。

在这儿我透个底,我们《公关时报》山东记者站没有固定工资,业余记者只吃稿费。

面对现实生活,我做了工作调整。工作站的工作交给副站长祝敏负责,我决定仍旧北漂做些打工题材的新闻报道和文学创作。

正好正巧,我们村的老程正为北京市顺义区赵全营镇去碑营村农场招工。我这位农技高中生,在校学的是农学专业,另外还有函大文学系结业证,到了农场可做技术员之类的工作。

老程在家搞好的,说是日工,工资1天6块钱,管吃管住,男女都行,年龄要求18岁以上,65岁以下,身体健康,能吃苦耐劳。

1994年春,农历正月十九,三、六、九往外走的吉利日子。

老程带领来自李庄集乡西李庄村、东李庄村和安庄村的村民8男4女加上老程共12人从东李庄村的车站点出发,开启了北漂的新征程。

我是这12人中的其中1位,4位女性2位初中毕业,1位文盲, 1位小学。

我们在集上雇了两辆跑客的机动三轮车,车从李庄集出发到菏泽北关付堤口,又坐市内公交到了菏泽汽车总站下车。下午1点30分,我们坐上菏泽——北京的长途客车,踏上了北漂的路……

第二天,凌晨3点,我们在北京莲花池车站下车。

从昨天下午1点30分到今日凌晨3点,13个半小时的颠簸,终于北京就在脚下了。

在莲花池车站内,我们队伍里一位58岁的农民老刘第一次来京,不知道规矩,在候车厅里因吐一口痰被卫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