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筹措粮草(2 / 3)

实没有景昭懂得多,不禁反问道。

“还记得当初蒲德曼是如何介绍东印度公司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募集资金,由荷兰本国的民众来购买东印度公司的股份,这才有了启动资金。我们现在有样学样,资金由统帅部来出,但我们不发放股份,而是发放债券,等于是借条,找老百姓借钱,比如你借一两银子给我,我在规定时间内用完了之后,还你一两银子本金外加利息。”景昭道。

见成子龙好像还有些不理解,他补充道:“只不过这次,我们不借金银,而是找民间借粮食,我想,除了统帅部的储备粮之外,这几年家家户户谁还没有点余粮,我们把这些余粮借出来,等莫朝局势稳定了,多出来的几十万亩耕地,所反馈的粮食只会多不会少。”

成子龙拍了拍额头,“明白了,明白了,这倒是个好办法,便若民间放贷,只不过将这种放贷给规模化、官方化了。这倒是个很大的创新,就不知道民众们能不能接受,毕竟类似柜坊之类的地方,可是要收钱,而不是多还钱的。”

成子龙说得倒是不错,后世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书上,只是介绍我国历史上出现了柜坊,并说柜坊其实也就是后世银行的雏形。但实际上,我国的柜坊跟后世引入的西方银行体系还是不同,因为两者承载的任务有很大区别。柜坊更多的是承担储存和提取的任务,因为大量金银携带不方便,所以将金银兑换成会票,然后在有柜坊的地方进行兑换。

这样确实是大大方便了货币交流,但柜坊实际上是要收取手续费的。并不像后世那样,银行要给存款人利息,而是反过来收取管理费。所以景昭这种学习自西洋人的新经济模式,必然要经过一个磨合期。

景昭回答道:“事急从权,好在谅山府和各地民众的凝聚力高,对于以统帅部名义颁发的政令肯定是拥护支持,我们可以先进行试点,不多,以五十万石为目标,从民间筹措五十万石粮食,如果按照莫朝耕地的产量,我们可以多放一些利息,可以给两成,来年还给大家六十万石。剩下的粮食,我从外面购买,从黎皇那里讨取,总之拼凑一些,送到前线去。”

成子龙道:“好,那我们事不宜迟,立刻分头行动,你召集蒲德曼等人,兴华贸易公司明天就以统帅部的名义成立。”

景昭道:“我的府邸不要了,我先让出来,作为公司驻地。”

成子龙道:“那你的家属如何安置?”

“无非是分散一些,条件暂时简陋一些,为了兴华军大业,这点付出算得了什么?”景昭对成子龙抱了抱拳,立刻出了统帅部,他要马上找到蒲德曼,跟他办理这件事情。

“多谢军爷,多谢军爷!”高平府城外,搭起了大量的帐篷,这些帐篷都是兴华军临时建立的粮食发放点。高衡的命令传回去之后,统帅部立刻组织起运战备粮,谅山府仓库内的粮食一刻不停地由征集来的马车和骡车运往高平府。

很多失去了一切的民众领到了救命的粮食,无不对兴华军感恩戴德。但高衡可不是慈善家,他让骑兵们分散,在人群中来回穿梭,宣讲兴华军的政策。其实也就是一句话,粮食按十天一轮进行发放,以人头计数,领到粮食的人,都要回去种地干活,从事农业生产。

高平府已经被破坏得不成样子,但周围的土地还能利用起来,没有土地那就垦荒,不管是青壮、老人、妇女还是小孩子,都要行动起来,耕种粮食。

耕种的地方由兴华军统一进行分配,高衡并没有将这些民众登记造册,而是直接以家族为单位进行划分,比如几个家族凑成一个队伍,一个队伍两三百人,承包某一个区域的土地,这些土地全部打散重新划分。也别说你家的多,我家的少,给你多少就是多少,不服从兴华军统一分配的,一律抓起来用刑。

乱世当用重典,要想快速稳定莫朝局势,没有点雷霆手段肯定是不行。随着景冲派出的两个营士兵陆续到达,莫朝民间局势渐渐稳定下来。残余的莫朝军队被兴华军直接收编为仆从军,高衡给这些士兵以明军标准发放足额军饷,这对积贫积弱的莫朝来说,是从来没有过的待遇,士兵们的热情非常高。

古代的士兵没那么多理想,当兵就是为了吃饭,高衡给他们饱饭吃,他们就乐意为兴华军效劳,高衡将这数千士兵集中起来,配合两千步兵,对民众进行管理。一时间,莫朝的局势也算是稳定,毕竟民众们没什么组织力,而且也没有反对兴华军的必要,人家能给口饭吃,让大家活命,已经是天大的恩德了。

王奇和宋志带领的两个步兵旅,依然在边境地区和八寨司的土司兵对峙,双方都没有动作,只是每天监视对方的动向。不过兴华军虽然没有攻击性的动作,但监视和围困倒是没少干,军队分散在八寨司各个方向上,除了北方跟昆明联系的通道之外,其余方向基本被兴华军控制,八寨司的人想要出来查探,只要进入兴华军射界,迎接他们的就是密集的铳弹。

孟雄接连派出了数百人分散查探,除了死伤一百多人,剩余人灰溜溜逃回来之外,并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