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金点子上(1 / 3)

高衡朝着众人点了点头,示意他们继续干活,众人这才回到原位,继续手中的活计,只不过因为高衡到来,再也没有人闲聊,而是埋头苦干。空地上只能听见卸车的声音,听不到士兵们交流的声音。

高衡眉头紧锁,似乎有什么心事。确实,近一段时间,很多来自内地的消息不断汇集到他这里来,因为安南地处偏远的缘故,加上兴华军一直将视线放在安南各方势力的战争上,所以对内地情报的收集有较大的延迟性。特别是陆涛的哨探营基本上将主力都安置在安南境内,想要获得内地的情报,只能通过广西各地的官府,来源渠道较为单一,所以高衡并不能第一时间知晓中原和江南战事的进展。

不过到了腊月,前面的情报陆陆续续收回了,高衡这才知道,自从他收兵撤出扬州之后,华夏局势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一就是隆武政权的建立,兴华军脱离扬州战场没多长时间,隆武政权就在郑家的扶持下建立了,郑芝龙成为了隆武朝第一权臣,说是隆武朝的曹操也不为过,整个隆武朝就是建立在郑家军的基础上,如果没有福建水师保驾护航,隆武帝也没法坐上这个宝座。

虽然没记清楚具体年份,但有一点高衡明白,整个隆武朝也没多长时间,很快就被清军攻灭了,他担心的是,不知道郑芝龙什么时候降清,郑芝龙一旦投降,福建水师大部都会被清军接收,那么清廷很快就会扭转没有水师的局面,这对兴华军来说可不是好事。

第二就是李自成兵败身死,李自成死于九宫山,这是后世一个初中生都知道的事情,但李自成之死对中原局势产生的影响和后续事件的发展却没多少人关心。从高衡目前掌握的情报来看,李自成死后,大顺军余部分崩离析,一部向西,组成征西大军,由李过和高一功领衔,在湖广地区抵抗清军,将大本营设立在荆州附近,为此,隆武帝还敕封李过为兴国侯。

另一部为东路军,以李自成的三弟李自敬为首领,但他麾下不管是田见秀、郝摇旗、李来亨等等都是李自成原先的心腹大将,大家谁也不服谁,所以实际上东路军是各自为战,也接受了一些隆武朝廷的官职,但总体来说不成气候。

农民军在湖广一带转战,倒是将这里变成了一锅大杂烩,各方势力错综复杂。

清军这边,在攻下南京灭亡弘光政权之后,多尔衮立刻将南京改为江南省,将应天府改成江宁府。多铎的大军则继续南下,持续攻掠,一路攻占浙江、江西,并且清军分兵直取湖广,在湖广地区和农民军交战数次,都获得了胜利,整个南明的局势急转直下,原先还能以长江为天险,跟清廷打个五五开,但随着局势恶化,南明占领区只剩下了福建、两广、湖广南部和原先的西南地区,单从实际情况来看,西南地区一是张献忠、而是沙定洲,早就脱离明廷控制,湖广又有大股农民军活动,实际上明廷只剩下两广和福建了。

南明小朝廷风雨飘摇,多尔衮这边却是以汉制汉,不断招降农民军和明军,扩充绿营兵,在很多次战斗中,基本上都是绿营兵打先锋,真正的满洲八旗反而成了督战队的角色。

高衡现在真的不确定,留给他的时间还剩下多少,满清这种处于上升期的军事集团,绝不可能允许兴华军这样的势力存在,兴华军无论是人员构成还是地理位置,对于清廷来说都是巨大威胁,尤其是双方在扬州还交过手,高衡知道,他已经给多铎留下了深刻印象,多铎若是知道自己在这里,一定会举兵攻击,兴华军面对如此强大的力量,能有多少胜算犹未可知。

眼下,兴华军一方面要尽快消化莫朝的人口和土地,一方面要解决沙定洲的问题,还要兼顾原有领地的发展,这么多事情堆积在一起,高衡的压力可想而知。

高衡穿过了卸货的队伍,一直闷着头向前走,范玉等人带着卫队跟在后面,也不好意思打扰高衡的思绪。

“一二三嘿!加把劲嘿!挖水渠嘿!吃饱饭嘿!”一阵号子声传来,一下子打断了高衡的思绪,高衡立刻抬头看了过去。只见在一条小河边,至少聚集了三四百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似乎是在干什么工程。

高衡对范玉道:“走,过去看看。”

走到近前,高衡才发现,原来是民众在开挖水渠。沙定洲攻掠莫朝时候,莫朝的民众也是死伤惨重,尤其是高平府和周围的民众,被沙定洲祸害了不少。如此一来,自然留下了许多无主耕地。兴华军一方面把无主耕地统计起来重新分配,另一方面组织民众开垦荒地,双管齐下,在最短时间内提高粮食产量,缓解粮食问题。

好在安南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红河地区支流遍布,水系丰富,高平府周围也有各种河流,水源倒不是问题。这些民众现在干的就是开挖几条新的水渠,然后将水流引到农田里去,这样农作物就不缺水了。

这群人似乎是有个领头的,也就是那个喊号子的人,高衡走过去一看,只见此人大约四旬出头,单从面相上看,倒像是个教书匠,带着一顶破破烂烂的三山帽。可再细看,又不太像,因为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