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金点子上(2 / 3)

人身上穿着普通老百姓的麻布衣服,袖子和裤腿都卷了起来,身上的皮肤应该是长期经过日光的照射,有些地方开始脱皮,这么看倒像是庄稼汉。

高衡他们一大群人走过来,自然是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大家不自觉的停下了手中的活计,看着高衡。高衡有些抱歉道:“不好意思,打扰诸位做事了,你们继续,继续。”

高衡虽然这么说,可众人并没有继续干活,因为高衡这群人实在有些特别,高衡自己一身戎装,身后数十名卫士也是膀大腰圆,一看高衡身份就不一般。这年头兵荒马乱,众人早就对军队心生畏惧,虽然兴华军充当的是拯救者的角色,但是看见如此打扮的人,大家都明白,肯定是个大官。

那中年汉子分开人群,走到高衡面前,拱手道:“敢问将军。”他话还没说完,高衡就摆摆手道:“这位先生,本帅就是来看看,没什么其他意思,你们继续。”

殊不知,高衡这一句本帅,直接暴露了他的身份,那中年人一惊,在高平府的这片土地上,还有谁敢自称为本帅,那中年人虽然没见过高衡长什么样子,但还是小心问道:“难道是大帅当面?”

高衡见他猜到了自己的身份,顺势点点头道:“我就是高衡。”

“哎呀,有眼无珠,原来是大帅当面,失礼了。”那人立刻就要躬身施礼。听闻高衡的身份,在场的莫朝民众先是一惊,紧接着呼啦啦跪了一片,不住朝着高衡磕头。高衡立即走上前去,扶起一个老者道:“老人家切莫如此,诸位切莫如此,兴华军没这样的跪拜规矩,都起来吧,都起来吧。”

老者用夹杂着浓重口音的汉话道:“多谢大帅救命之恩,如果不是大帅领兵打败了蛮子,我们这些人早就成了死人了,连个收尸地都没有。”

老者的口音虽然浓重,但是能看得出来,应该是年轻时候移民到莫朝的明朝边民,实际上这种情况很常见,就算是后世,边民之间的交流也非常平凡,比如不少缅人女子嫁入华夏,很多华夏人去东南工作然后定居等等,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老人话音刚落,数百民众一起磕头道:“多谢大帅救命之恩。多谢大帅救命之恩。”

高衡道:“快快请起,快快请起,我兴华军以生存为己任,你们经受的苦难曾经也发生在兴华军民众和士兵的身上,所以我们感同身受,现在,莫朝已亡,兴华军接管了这片土地,我高衡别的承诺不能给,但是我们兴华军的宗旨就是不抛弃不放弃,只要是在我兴华军治下的民众,一定能吃饱穿暖,不再过担惊受怕的日子。但有一点我要说在前面,幸福的生活是要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的,大家要努力干活,记住一点,干活是为了你们自己。”

众人立刻点头称是,高衡扶起了老者,大家这才全部起身。高衡走到中年男子身边,凭他的直觉,觉得这个中年男子应该有些故事,高衡问道:“敢问先生尊姓大名,是本地人吗?”

那人立刻躬身道:“不敢,在大帅面前还有什么大名,不过是个俗人罢了,在下姓洪,单名一个文字。原先是湖广的一个私塾教书匠,中原大乱,我便带着家人逃难到了广西,后来听闻兴华军转运流民,这才来到了谅山府。”

他这么一说,高衡瞬间就明白了,这个叫洪文的人出现在这里,十有八九是应征了统帅部的生产建设兵团,被统帅部输送了过来。这么看,此人倒是有些本事啊,要知道,他这种好不容易在谅山府安顿下来的人,现在又孤身一人来到高平,不是这么容易就能下定决心的,只能说他应该是有理想或者抱负想要实现。

“原来是洪先生,失敬失敬。洪先生能应征生产建设兵团,身体力行,让人佩服。”高衡道。

洪文心中暗叹高衡厉害,自己还没多说,他就已经把自己的底给摸透了,不愧是大帅,这么年轻就能身居高位,统领这么多的人口和土地,果然不是一般人。

洪文刚要谦虚一下,高衡却道:“先生主动应征,以先生的才学,倒是可以普及教化,也不用在这指挥大家干活了。可惜,生产建设兵团人数太少,目前仅有数千人在莫朝,想要统领数十万民众,难度很大。”

洪文心念电转,其实作为读书人,要说谁心中没点抱负是不可能的,但是明代八股取士,实际上这是一种取士制度的倒退,重视花里胡哨的文笔,却轻视了实用才能。典型的例子就是牛金星,要知道,牛金星可是李自成的智囊,按理说此人大才,如果科举能走通,怎么说也能在朝廷谋个大官当当,可他就是屡试不第,只能说他的文章跟八股取士没什么关系。朝廷并不能通过这种制度来筛选一些有特殊才能的人才。

洪文的经历某种意义上说跟牛金星很像,也是屡试不第,至今也就是个大明朝秀才的身份,到了兵荒马乱的时候,也只能拖家带口落荒而逃,但他心中一直有着理想抱负,到了谅山府,这里也没有科举考试,他就算是想一展胸中所学,总不能直接跑到统帅部说我要当官吧。

所以听到统帅部招募生产建设兵团的时候,他觉得这是个机会,他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