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八章:我们战败了(1 / 2)

澳洲崛起录 疯艺炯龙 1644 字 2个月前

马恩河的战役以英法联军的胜利而结束。
当然,这样的胜利是比较悲惨的,为了消灭德国的第一和第二集团军,法国付出了将近22万人的伤亡,英国远征军也有4万多人的伤亡。
德国方面,第一和第二集团军丧失了大部分战斗力,伤亡人数也将近22万。
是战争自爆发以来,法国军队和德国军队战损比比较接近的一次战役,是德国军队损失最大的一次战役。
威廉二世听到针对在马恩河战败的消息,不由得大怒,责问小毛奇:“为什么下令从马恩河撤退?”
眼看着德国军队已经十分接近巴黎,此时撤退不仅意味着德国所计划的西攻东守战略失败,同时也意味着德国胜利的机会已经降低大半。
此时的小毛奇百口莫辩,脸色灰白,神情沮丧。犹豫了许久,这才向威廉二世开口:“陛下,恐怕不止从马恩河撤退。我认为,我们已经输掉了这场战争。”
修改后的施里芬计划失败,这也代表着德国在总战略层面上已经完全失败。
不能在短时间内击败法国,面临法俄两线作战的德国,根本不可能是协约国的对手。
更何况,法俄两国还有着来自英国和澳大拉西亚的援助,这也是施里芬计划中压根没有提到的,也就是法俄其实比德国更加坚挺。
施里芬计划是一份优秀的对法俄作战的战略计划,但这份计划并没有考虑到其他国家的因素,比如英国和澳大拉西亚。
在之前的马恩河战役中,英国远征军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替法国军队分担了相当一部分压力。
更何况,如果没有英国和澳大拉西亚的物资支持,法俄的军事动员不可能这么成功和迅速,德国两线作战的压力也会缓解不少。
但性情偏激的威廉二世又怎能接受战争的失败,仅仅第二天,威廉二世就以小毛奇生病为借口,罢免了小毛奇的参谋总长职务,并且任命陆军部长法金汉为新的参谋总长。
在法金汉上任的当天,威廉二世曾拍拍法金汉的肩膀,说出了至关重要的一句话:“我不接受这场战争的失利,德意志也不会接受。要么战斗到最后一名士兵,要么就摧毁该死的协约国,结束这场该死的战争。”
只可惜,德国在马恩河战役失败之后,就已经失去了战争的主动权。
法国军队缓解了相当一部分压力,也成功的将西线战争转变为持久的消耗战。
法国军队在目前的战线地区修建了大量的战壕和防御阵地,大有一番要么从尸体上踩过去,就留在阵地之前的意思。
对于德国来说还有一个坏消息,除了西线战争的势力之外,东线战场上,俄国也组织了大量的军队,对于德国的阵地发起冲锋。
在战争开始前的前一个月,俄国人的目光大多放在奥匈帝国身上。
奥匈帝国替德国承受了俄国大部分的兵力,可以让德国有充足的时间和兵力来完成西线战争。
但奥匈帝国不可能扛住整个俄国的攻势,更何况还有塞尔维亚的一旁协助。
或许是自己的私心,在弗朗茨一世的命令下,奥匈帝国并未很好的执行威廉二世的意见,也就是对塞尔维亚采取防守措施,全力进攻俄国边境。
这导致奥匈帝国相当一部分军队停留在塞尔维亚边境,对塞尔维亚居民用铁一般的信心所阻挡。
获得英国和澳大拉西亚的物资援助之后,俄国的军事动员进度获得了不小的进展,组织了数十万的军队对德国的边境发起进攻。
虽然德俄边境的攻防战俄国失败了,仍然给德国东部边境造成不小的冲击,以及十分巨大的伤亡。
虽然俄国方面的伤亡更大,但对于俄国来说,最不缺的就是可以随时拿上武器成为士兵的农夫。
当然,德国现在所面临的严峻问题和小毛奇无关。所有的烂摊子,都留给了新任参谋总长法金汉来解决。
法金汉上任后的第一个命令,是派兵攻打比利时的安特卫普,来消除在法国境内的德国军队的后侧翼的威胁。
安特卫普是比利时重要的港口,距离北海只有80多公里,被英国视作安全阀门。
在此时的安特卫普,聚集了15万比利时军队和2万英国部队。
为了攻下安特卫普这座坚城,法金汉不仅派遣了尚有战斗力的德国军队,还从德国国内大量召集了大学生后备军和志愿兵。
据悉,仅仅是大学生后备军,法金汉就召集了足足3.6万名,参加安特卫普的攻防战。
这样的数字十分夸张,也证明了德国在教育方面的努力和成果。
要知道,整个澳大拉西亚,目前每年的大学生毕业人数只有四千多人。
澳大拉西亚的教育发展了这十多年的时间,也不过才拥有将近四万个大学生。
德国在一场战役中就投入了将近四万名大学生,这样的豪横,是澳大拉西亚这样的国家根本不敢想象的。
当然,豪横的结局也是悲惨的。这3.6万名大学生后备军中,在安特卫普战役后活下来的只有不到六千人,仅有总人数的六分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幸存下来的后备军中,有一个人的名字众所周知,就是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希特勒,阿道夫·希特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