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二章:阴差阳错(2 / 3)

澳洲崛起录 疯艺炯龙 2127 字 2个月前

凡尔登地区来一场大决战,试图消灭英法联军的主力,这就是德国高层的计划。
实际上,德国人在凡尔登地区的大举进攻,确实提醒了大英帝国。
英国政府敏锐地察觉到,必须尽快在欧洲大陆投入更多的力量,同时要竭尽所能支援法军,避免法国经历一次俄国式的大溃败。
俄国有着极大的战略纵深,几场失败对地广人多的俄国来说不算什么。
但对于法国来说,如果凡尔登战役失败,不仅巴黎会有陷落的风险,甚至会影响整个法国地区法军的作战能力。
毫不夸张的说,凡尔登陷落之后,巴黎就不保了。巴黎如果不保,法国也就不保了。
在英国大力支持法国的前提下,法国军队在凡尔登地区和德国军队展开了激战,双方谁也不能占据主动权,凡尔登战役也因此僵持了下来。
1916年2月,此时距离凡尔登战役开启已经过去了两个多月的时间。
德法两国军队也在这片地区互相对峙了将近70天,期间进行了大量的交战,双方均死伤惨重。
在马斯河东、西两岸不到20平方公里的丘陵山林地带内,攻防双方屡经激战。
缺少必要休整的德军部队此时均已疲惫不堪。而法军则趁德军疲惫懈怠之时,不时地在局部发起反攻,更令德军官兵不堪重负。
由于伤亡惨重,粮弹接济不力,一向严守纪律、奋勇冲锋的德军士兵已逐渐对统帅部失去信心。
自凡尔登战役开始以来,德军统帅部从未顾虑死伤惨重。由于求胜心切,指挥官们一直没有认真面对伤亡数目。这其实与德军最初的战役企图,即“让法国人把血流尽”恰好是背道而驰的。
因为在人力资源方面,同盟国集团实在无法同协约国集团相抗衡。
如此一来,凡尔登战役不仅没有实现让法国人流进血液的企图,反而看起来有耗干德国自己血液的意思。
面对异常惨重的伤亡,法金汉在威廉二世的压力下,不得不修改了原先的作战计划,避免造成更多的伤亡。
之前德国军队普遍采用的重兵集团密集突击的作战方法终于得到了修改,法国参谋部要求各级军官在战争中注意科学态度的指挥,并且要求各军队在进攻中要实施及时有效的炮火支援。
为了防止堡垒中的法国人的机枪和火炮对进攻的德国军队造成巨大的伤亡,德国军队就步兵的战术动作也进行了修改。
德国参谋部要求负责进攻的德国军队采取更加分散的间距,连续递进突击,而不是之前的集群式冲锋。
吸取以往教训,德军统帅部不再片面强调炮火攻击的威力,开始强调机枪是接近敌人时的有效兵器,其作用是火炮所难以替代的。在此后的作战中,德军更加注意发挥机枪的扫射能力,特别是在近敌时的火力压制作用。
在兵力运用上,德军也改变以往精锐部队充当先锋的传统,改以较弱的部队首先发起冲击,而后再以精锐部队扩大战果。
德军为改变战场上的严重失利,扭转被动局面,的确在战木和技术方面都做了很多努力。
为破坏法军的防线,德国工兵甚至在法军阵地下面挖洞,然后在里面埋设了大量的炸药,在法军阵地上炸出了一个深达10层楼的大坑。
然而此后的战斗再次证明,由于当时进攻部队缺乏必要的防护,面对具有强大火力支援并具有一定纵深的坚固阵地防御体系,这些所谓的新战法并不能产生太大的功效。
德军是否会因为损失过多而就此停止进攻?这是协约国集团尤其是法国民众最关心的问题。
凡尔登战事旷日持久的惨烈状况,已成为法国民众沉重的心理负担。
举国上下既为法军此次能够顽强坚守阵地、粉碎德军的疯狂进攻感到骄傲,也为伤亡人数过重感到不安。
事实证明,德国人仍然没有放弃进攻凡尔登要塞。
但德国本来以为凡尔登战役会很快达成企图,因此只投入了六个军的主攻部队。
但随着战役的发展,德国又不得不派遣更多的援军加入凡尔登战役。
这样的行为正是战争中最为忌讳的,逐次增兵的做法远远不如一次性投入更多的兵力,这就好比葫芦娃救爷爷一般,少量多次支援的军队极其容易被敌人针对,因为这样始终不能保持对敌人的兵力优势。
借用二月底巴黎日报评价凡尔登战事的状况的原话:“无论以何种理由来看,目前都可以证明德军已经到了采取守势的时期。自此以后,德军已经无能为力阻止协约国的发展。”
当然这其中有夸大的成分,但德国军队在凡尔登的现状确实不好,德国人再也不能保持对凡尔登的优势。
3月1日,罗贝尔·乔治·尼韦尔将军接替贝当将军担任凡尔登战区总司令,而贝当将军则被调到了西线中央集团军担任总司令。
之所以在如此重要的时刻对凡尔登战区的总指挥官进行换任,是因为霞飞已经相当不满贝当将军在凡尔登的战略。
实际上,新任的凡尔登战区总司令尼韦尔将军也有不错的名声。
尼韦尔将军是一名博学并且能言善辩的炮兵专家,在出任凡尔登战区总司令之前,就担任过该战区的炮兵指挥官。
他出身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