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五章:昏天黑地(1 / 3)

澳洲崛起录 疯艺炯龙 1936 字 2个月前

从俄国加入反攻开始,几乎所有人都有了一个共识,那就是德国人的结局只有失败。
实际上除了德国之外的所有国家都这么觉得,就连不少德国平民都觉得自己的国家离败亡不远了。
但唯一不认同这点的是德国政府,或者说是控制德国政府的兴登堡和容克贵族。
在兴登堡的策划下,一场浩大的临死反扑即将开展,也决定德国到底是胜利还是失败,至少兴登堡是这么觉得的。
为了赢得这场战争,德国人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几乎所有的民用工厂都为军用工厂让步,政府号召所有的民众走向军工厂,被前线的军队生产需要的物资。
如此一来,让德国军工厂的生产速度扩大了数倍不止,从每月生产数千万发子弹,已经暴增至每月生产接近两亿发子弹。
虽然这么做确实基本满足了前线军队的消耗,但对于德国来说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国内的经济已经被战争摧毁,德国的发展因为这场战争已经乱了套了。
哪怕就此无条件和平,德国想要恢复战前的局势和经济,也至少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做到。
这样的现状也让德国军政府更加疯狂,他们坚定了德国不能失败的事实,转而将希望寄托到决一死战,用一场奇迹般的胜利来挽救德国。
对德国来说有一个最大的坏消息,那就是无论东线还是西线,协约国都对德国保持着绝对的人数优势。
德国军队充分领教了人海战术的威力,哪怕德国的战损比高达1比3,甚至在部分地区的战损比高达1比6,协约国仍然笑开了花。
毕竟目前德国消耗的是英法的殖民地人口,以及根本不缺人口的俄国。
但德国人消耗的可是自己的本土人口,每一个德国人的死亡对于德国来说都是一种削弱。
全面大反攻开始的第一个月,也就是1917年8月,协约国和德国的对战创造了一个新的记录,那就是单月伤亡数字的人数超过200万,平均每天因为这场战争受伤或死亡的人数超过8万人(8月6日开战,实际只有25天)。
虽然这200万人中只有超过50万人是德国人的伤亡数字,但毫无疑问,德国政府已经开始惧怕这样的庞大消耗。
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就让德国损失了十分之一的兵力,剩下的四百多万军队又能够坚持多久呢?
对于德国政府来说还有一个坏消息,支援奥匈帝国以及和奥匈帝国互换的军队加起来超过三十个师,这可是超过50万的作战军队。
奥匈帝国投降之前和德国没有任何的联系,也让这支德国军队在奥匈帝国投降后的处境十分危险。
庆幸奥匈帝国没有直接加入协约国,不然这50多万军队能不能保住都是个问题。
要知道,前这支德国军队处在意大利控制的范围内,再往北才是奥匈帝国控制的奥地利领土。
想要让这支德国军队接连穿过意大利和奥匈帝国的领土返回德国,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协约国很明显也知道这支德国军队的存在,意大利军队对于这支德国军队频繁骚扰,还有少量巴尔干军队和美国军队的协助,这支德国军队被拖在了意大利境内,根本没有办法回援国内。
如果德国政府拿不出任何的援军支援这支军队,那么这支德国军队被围歼的可能性很大。
但没办法,目前德国几乎所有部队都部署在了东西前线,兴登堡和德国总参谋部手中掌握的预备部队只有不到30万。
30万的军队去解救50万的军队,这想想就有点异想天开。
如果30万军队就能解救这支德国集团军的现状,这支德国集团军早就返回德国本土了。
不只是陆地上的困境,德国海军龟缩在港口内根本不敢外出,因为北海和波罗的海之外,大量的协约国舰队在联合巡逻。
德国之前经常使用的潜艇战术也基本不再动用,因为美国的加入,协约国有了足够的军舰来保护商船。
虽然偶尔还是有一两条商船被德国潜艇袭击,这样的攻击对于目前的协约国来说已经是挠痒痒,反而还会加剧协约国对德国的仇恨,变相增加将来战败后德国需要赔款的资金。
除此之外,每隔一段时间还有不少协约国轰炸机对于德国城市进行轰,或者投下一些劝降的传单。
德国前线的军队,后方的城市和工厂,都在这些轰炸机和飞机的袭击目标中。
随机性的轰炸不仅干扰了这些城市的秩序,飞机上散发的大量传单也干扰了这些德国人的思想。
哪怕是战前对于战争再支持的德国人,此时也不由得从内心发出疑问,甚至开始质疑政府和军方在这次战争中的决策。
因为此时的总参谋长是兴登堡,因此兴登堡承受了相当一部分压力。
不过好在之前还有两任参谋长小毛奇和法金汉,他们也承担了相当一部分压力。
只不过因为兴登堡目前还活跃在德国政坛,因此他是承受压力最大的。
因为这些协约国飞机的骚扰,再加上前线战事的频繁失利,让以兴登堡为首的军政府的威望下降了一大截。
甚至有不少非容克贵族的军方高层开始发难,表示正是因为总参谋部的瞎指挥,导致目前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