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四章:纷纷进场(1 / 3)

澳洲崛起录 疯艺炯龙 2033 字 2个月前

说实话,澳大拉西亚在欧美拉拢人才的行动其实是有些松懈的。
毕竟澳大拉西亚在飞机,坦克,航空母舰,火箭等方面都取得了领先,这也让澳大拉西亚对欧美人才的需求没有那么强烈。
吸引移民一直是这几年的主要话题,反倒是关于技术人才的引进,虽然同样也在进行,但力度比之前要小了不少。
这次威廉·爱德华·波音提出来这个问题之后,阿瑟才意识到了目前澳大拉西亚和美国最大的差距其实不是人口和经济,而是多年来的中端人才储备。
或许美国在飞机坦克方面的技术赶不上澳大拉西亚,但美国在中等人才的储备是要远远超过澳大拉西亚的。
这一现象完全能体现在民间的各大企业上。澳大拉西亚的私人企业数量远远落后于美国,除了人口导致的原因之外,中等人才储备不足也是重要的原因。
虽然顶级的人才决定着一个行业的发展方向,但中等的人才也是十分重要的。
毕竟顶级的人才有顶级人才的用处,中等的人才也有中等人才的用处。
一个国家只有大量储备了技术人才,在顶级人才,中等人才和初级人才方面都有足够的储备,才能在某个研究领域发挥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澳大拉西亚现在就是底蕴不足,虽然在现在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很容易就会被欧美反超。
想要稳定自己的优势,除了不断的拉拢顶级人才之外,还必须培养自己的中等人才,填补中小型私人企业的空缺。
国有企业和私有企业,顶级人才和中等人才一起发力,才会让澳大拉西亚的各行业遍地开花。
阿瑟的命令很快就传递到了皇家安全情报局局长巴蒂的手中,随后又分发到了各个情报人员的手中。
幸好情报人员是经过专业训练的,对各方面都有所涉及。要不然,又是拉拢人才又是收购企业,早晚会让这些情报人员忙晕。
其实相较于收购产业来说,在目前的美国,拉拢那些技术人才反而是更简单的事情。
这并不夸张,对人口已经超过一亿的美国来说,几万几十万的技术人才又算得了什么呢?
反倒是那些纷纷破产的企业,对那些资本家来说才是香饽饽。因为所有人都知道,经济危机不可能持续太长时间,美国的经济迟早是要恢复正常的。
这也代表着只有经济危机的时候才是最好的抄底时间,买的破产的企业越多,在经济危机后也就赚的越多。
但这些技术人才不一样。每招聘一个人才,就得付出和这个人才同等的薪资才行。
而且这些人才在美国多的是,也不急于这一时,太早的招聘反而会增加企业和财团在经济危机中的花费。
这也导致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当这些情报人员开始拉拢那些技术人才时,几乎大半的技术人才都愿意前往国外发展。
虽然情报人员并没有明说目的地是澳大拉西亚,但这些技术人才听到能够给他们提供稳定并且高收入的工作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同意了。
好在这时候没有什么反诈宣传,要不然,这样看起来更像是诈骗的行为,恐怕会让部分技术人才报警。
在众多情报人员纷纷行动之下,很快就凑齐了第一批上千个技术人员,乘坐早已准备好的轮船前往澳大拉西亚。
因为情报人员许诺过这些技术人员,如果他们带着家人前往,也能够给他们的家人提供工作。
这也让绝大多数技术人员都是拖家带口出行的,无形中也为澳大拉西亚的移民工作做了贡献。
相信新的一年移民人口还会增加,因为目前的美国丝毫没有管控经济危机的举措。
胡佛总统所宣扬的让美国家家户户都能吃上鸡,重新过上正常生活的话语,或许美国人只有在睡梦中才能经历了。
虽然技术人才不足始终是个问题,但凭借着波音公司和道格拉斯公司跟着过来的公司骨干,公司暂时维持运行还是没问题的。
其实细数目前澳大拉西亚的三大飞机厂商,所研究的领域都是有着一定的差别的。
皇家飞机制造厂主攻军用飞机,目前最好的成果就是喷气式轰炸机和战斗机了。
而波音公司在单翼螺旋桨飞机方面具有一定的成果,并且已经进入了客机的行业。
规模最小的道格拉斯公司主要涉及的是运输机领域,无论是民用运输机还是军用运输机,作用其实都不小。
在此基础之上,皇家飞机制造厂也涉及了客机领域,波音公司也有军用飞机的设计。而道格拉斯公司因为之前规模比较小的原因,没有涉及其他的领域,但能力毫无疑问是十分出色的。
这三家涉及领域各有不同,互相有竞争与合作关系的飞机厂商,对澳大拉西亚的飞机行业来说也是一种良性的关系。
甚至军方可以在三家飞机厂商中选择设计最优秀的飞机,反正都是阿瑟的产业,对阿瑟来说也没有什么亏损。
道格拉斯和波音公司的选址确定之后,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建造属于他们的风洞。
风洞对于飞行器的设计和建造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能模拟飞行器周围的气流情况,确保飞机的设计合理,在此基础之上设计出速度最快,性能最稳定的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