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八章:一石激起千层浪(1 / 2)

澳洲崛起录 疯艺炯龙 1640 字 2个月前

和英国人恢复关系当然是阿瑟愿意看到的。别的不说,英国人每年几十万的移民,对阿瑟来说还是有很有吸引力的。
如果少了这几十万移民,澳大拉西亚每年少的移民规模可就接近百万了。
但哪怕如此,想要澳大拉西亚恢复之前和英国人亲密无间的外交阵线,基本上是不可能了。
澳大拉西亚想要争夺太平洋霸权,英国人想要在太平洋扶持另一个竞争者,这代表着两个国家的利益已经各不相同。
利益不相同的情况下,两个国家最好的结局就是走向陌生,最差的结局就是走向对立。
和英国人的会谈以虚伪的敷衍结束,不过还是达成了一些合作的。
无论是粮食和肉类的进口还是维护印度洋的稳定,英国人暂时都离不开澳大拉西亚的帮助。
阿瑟也趁机重新签署了和英国人的移民协议,接下来几年时间内的英国移民暂时是不需要担心了。
等到澳大拉西亚的人口突破4000万之后,人口增长就靠国内本土人口的出生率了。
到那时候,对移民的需求也就没有那么高,每年控制在50万左右就已经算是很好的比例了。
按照目前人口的增长速度来看,人口达到4000万的级别,差不多也就是三年左右的时间。
希望这三年内不要爆发大规模的战争,世界维持基本的和平,对澳大拉西亚来说是有利的。
话说回来,当今世界的局部战争还是很多的。无论是意大利和阿比西尼亚帝国的战争,是英国人处理印度殖民地的危机,又或者是东欧的那场战争,都吸引了很多民众的关注。
这对英国人来说是一件好事,毕竟印度的混乱比他们想象中的要严重的多。
如果不是这么多战争吸引了很多国家的目光,恐怕大英帝国的日子也不会像现在这么好过。
相较于英国人的不以为意,还是有国家看到了意大利这样的国家如此激进带给世界局势的影响的。
那么问题来了,墨索里尼上任之后,带给意大利的改变有哪些呢?
墨索里尼对意大利的改革不止一星半点,囊括了关于经济,工业和军事等方面。
除了加强对工业的控制,大力发展国家垄断的资本主义之外,墨索里尼还修改了意大利的兵役法,强制18到55岁的成年男子必须服兵役,大幅度扩张了意大利的后备兵员。
导致的最大的改变,就是一战前意大利的常规军队只有20万出头,现在已经扩张到了接近45万人。
军队的大幅度扩张,也是墨索里尼在这场战争中敢出动十万军队的真正底气。
对于墨索里尼和意大利政府来说,这场战争要么不打,要打就得洗刷30多年前那场战争带给意大利的耻辱。
负责指挥这场战争的是墨索里尼刚刚任命的东非军队总司令德·博诺,这位将军也算是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军方的心腹之一了。
为了打赢这场战争,墨索里尼可谓是举全国之力。
为了掌握空中优势,墨索里尼在阿比西尼亚帝国周边修建了多个机场,将意大利大半的飞机都调往了东非战场。
而敌对的阿比西尼亚帝国一架飞机都没有,这已经不能说是空中优势了,因为敌人根本没有前往空中的方法。
不过战争开打到现在,墨索里尼很快就发现了不对劲。
意大利军队的战斗力和一战前没什么两样,哪怕他们的政府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为了打赢这场战争,而不是重蹈之前意大利王国的覆辙,墨索里尼又宣布调兵十万,将东非方面军的兵力增加到20万。
值得一提的是,敌对的阿比西尼亚帝国的兵力只有15万左右,意大利军队的兵力反而占据优势。
有了兵力优势的意大利军队,发起进攻的时候都显得自信了些许。
重新整顿的意大利军队选择兵分三路,从东、南和北分三路出发,试图以最快的速度攻占阿比西尼亚帝国全境。
但意大利军队面对的是为了保卫祖国同仇敌慨,奋起反抗的阿比西尼亚人。
和30多年前的那场战争一样,阿比西尼亚人拿起各种各样的武器,甚至还有用切菜的刀和路边捡的木棍作战的人。
虽然在武器装备方面全面落后,但这些阿比西尼亚人更加熟悉埃塞俄比亚独特的山区地形条件,利用地形狠狠伏击了几次意大利军队,甚至深入意大利军队的后方。
如果不是意大利空军的空中优势太过强大,恐怕意大利到现在为止都不会有任何进展。
当然,让意大利最为嚣张的,其实是英法对于意大利在东非扩张的默许态度。
因为英法各自的心思,意大利发动这场战争没有遭到任何阻拦,甚至连外交方面的阻拦都没有。
虽然也有欧洲国家对意大利这样的侵略行为表示了谴责,但只要不是列强国家,谁又会去在乎呢?
甚至表示谴责的国家也大多都是巴尔干的国家。因为巴尔干距离意大利太近,巴尔干的国家担心意大利占领阿比西尼亚帝国之后,会重新将目光放在侵略巴尔干半岛。
说起巴尔干,这也是一个比较悲催的区域。各大列强的目光纷纷聚集在这个半岛,也让这个半岛成为名副其实的火药桶。